[发明专利]无级变速及控制无效
申请号: | 95100201.5 | 申请日: | 1995-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90A | 公开(公告)日: | 1996-07-10 |
发明(设计)人: | 郑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蕴藻;郑悦 |
主分类号: | F16H15/48 | 分类号: | F16H15/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00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级 变速 控制 | ||
这是关于无级变速器的发明,属于机械传动技术领域。是基于中国专利文献90104953、93115309及美国专利文献07—735,330号而进一步作出的。本发明旨在进一步拓宽变速范围,减轻轴承损耗及加入控制方式,为此本发明提出新的装置。
本发明仍以离心力为摩擦正压力,但行星轮两端之偏心距不等,两端之滑块7可径向及轴向地滑移,如图1所示。可转动内摩擦轮4及不可转动之内摩擦轮2均支承于壳体3之内,输入轴5经轴承10支承于内摩擦轮4和壳体3之内。输入轴5固连有转臂6及6a。直径沿轴向变化的行星外摩擦轮1两端如图2所示装有行星轴承11,轴承11套装于滑块7和7a之内,滑块7和7a可滑动地装于转臂6及6a的凹槽内,这样使得行星轮1的两端可随滑块7及7a沿径向滑动并可沿轴向滑动,使得行星轮之轴心与输入轴5的轴线的距离即偏心距在行星轮1之两端可以是不相等的、各自变化的。行星轮1当输入轴5高速转动时,因离心力的作用而上升,与内摩擦轮2、4分别接触于C1、C3点,行星轮在接触点C1处的直径为D1、在C3处为D3。由于图1中D3小于D1,而滑块7及7a之可沿径向、轴向在转臂凹槽内滑移又允许行星轮1两端偏心距不等,故在图1中是D3端的偏心距大而D1端的偏心距小,行星轮1轴线倾斜使得沿图1的转臂6a的横截面视图图2之中,行星轮1及行星轴承11逞椭圆型。行星轮1一般有2个或2个以上匀布,每个行星轮均被2个转臂在两端支持,即若有n个行星轮1,就要有2n个转臂,n≥2。如图2显示是2个行星轮对称布置,n=2,有4个转臂,2个6,和2个6a。
工作时,输入轴5以高速经转臂6、6a驱动行星轮1公转,行星轮1在离心力作用下上升与内摩擦轮2、4压紧做理论滚动接触而自转,由于2不可转动,故4被驱动以低速转动,其转速与输入轴转速之比的倒数为传动比
第一个问题,减轻行星轴承的负荷。由于摩擦之正压力靠离心力取得,故输入转速必须较高。通常行星轮之直径D1<D2/2,故行星轮之自转转速又在公转转速的两倍以上。行星轴承在如此高速下工作,要求容量较大。但其最大外径受结构限制,特别是受Imin对应之D3很小的限制(轴承外径大将使滑块与内摩擦轮错误地干涉),因此受外径限制而轴承容量不能用大,这就不得不要求行星轴承所受负荷较小。减轻行星轴承所受负荷,可以使用前面引述之专利文献的方法,或者拉开转臂6与6a之距离,使行星轮被两端支承,且两端行星轴承间有足够的距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蕴藻;郑悦,未经李蕴藻;郑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002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