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牦牛毛的化学变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5104157.6 | 申请日: | 1995-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746C | 公开(公告)日: | 1997-04-30 |
发明(设计)人: | 刘淑贞;狄剑峰;杨锁连;姚金波;吴赞敏;方强钦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海省纺织工业研究所;天津纺织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D01C3/00 | 分类号: | D01C3/00;D06M11/00 |
代理公司: | 青海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王茂生,王弘 |
地址: | 810001*** | 国省代码: | 青海;6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牦牛 化学 变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纺织材料加工,特别是一种用于牦牛毛的化学变性方法。
牦牛毛纤维由鳞片层和皮质层组成,只会有极少的髓质层。其鳞片很不发达,鳞片层呈波纹状和复合状,毛愈粗鳞片结构愈模糊,可见度愈小,而且鳞片紧贴毛干,因此纤维比较光滑,无卷曲,抱合力极差。其髓质以点状或断续状为主,且50%以上无髓毛,因此强力很高,无可纺性。由于牦牛毛的先天缺陷,至使我国年产约8000吨的牦牛毛未能作为纺织原料加以利用。
为探索解决牦牛毛的可纺性问题,通常的做法是将牦牛毛经用软化山羊毛的方法进行处理后,按一定的配比掺入到可纺毛或其他纤维中使用,仍达不到可纺牦牛毛的技术要求。国内专利申请91109827.5公开的内容,主要是解决山羊毛处理,共中提到也适用于牦牛毛的改性处理,有一定的效果。但该方法选用的药剂种类繁多,且都是强碱、强氧化剂,药剂用量稍有不当,工艺条件稍有不妥、如酸还原不足时,即对原毛造成严重损伤,对于一般的原毛变性处理的控制很难掌握。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合于牦牛毛特性的化学变性方法,它能有效地使牦牛毛产生卷曲,减少损伤,提高其抱合力,达到可以纺织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牦牛毛经预处理1→还原处理2→柔软处理3→烘干4等步骤进行处理,其特点是:
(1)用配比(重量百分比) 为氧化剂2——4%,保护剂0.5——1.5%,水94.5——97.5%;调PH值为4——6;浴比为1∶10——30的预处理液,将洗净甩干的牦牛毛投入预处理液中,在室温条件下预处理50——70分钟;
(2)用配比(重量百分比)为还原剂6——12%;保护剂0.6——1.5%;水86.5——93.4%,调PH值为7.5——8.5;浴比1∶10——20的还原液,将预处理后的牦牛毛洗净甩干后,在92——100℃的还原液中沸腾处理20——60分钟;
(3)用配比(重量百分比)为柔软剂2——5%,水95——98%;浴比1∶10——20的柔软液,将还原处理后的牦牛毛洗净甩干后在50——70℃的柔软液中处理15——30分钟;
(4)将柔软处理后的牦牛毛洗净甩干,再烘干。
本技术方案采用的氧化剂为NaCLO,NaCLO2.3H2O等盐类氧化剂;还原剂为NaHSO3、Na3S2O3.5H2O等盐类还原剂;柔软剂为SG或101等非离子型柔软剂;保护剂为平平加等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经变性处理后的牦牛毛,细度由70.43mm降至69.00mm,增加了卷曲,其卷曲数由0增加到1.2个/10mm,牦牛毛变软,抱合力增大,达到了可纺织的目的。用本发明方法处理后的牦牛毛试制出了纯牦牛毛毛条和含牦牛毛60——80%的高比例黑炭衬产品。
实施例:将洗净的牦牛毛50Kg投入3%[CL]的NaCLO,1%的平平加,96%的水,用HCL调PH值至4.5,浴比为1∶20的预处理液中,在室温条件下预处理60分钟;洗净甩干后投入10%的NaHSO3,1%的平平加,89%的水,用NH3H2O调PH值至8,浴比为1∶20的还原液中,在95℃的条件下沸腾处理40分钟;洗净甩干后投入5%的SG,95%的水浴比为1∶20的柔软处理液中,在60℃的条件下处理20分钟,洗净烘干。用80%的变性牦牛毛加油水与20%的3D×51mm粘胶混合一二次,闷8小时以上,再上梳毛机、针梳机、平行纺纱机等设备纺成纬纱(10公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海省纺织工业研究所;天津纺织工学院,未经青海省纺织工业研究所;天津纺织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041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高频低应力扫描元件的高速扫描器
- 下一篇:纸挡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