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压保鲜贮藏系统无效
申请号: | 95105879.7 | 申请日: | 1995-06-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092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2-09 |
发明(设计)人: | 于富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富强 |
主分类号: | A23B7/148 | 分类号: | A23B7/148;A23B7/04;A23B4/06 |
代理公司: | 包头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克宇,安平 |
地址: | 014030 内蒙古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压 保鲜 贮藏 系统 | ||
1、一种减压保鲜贮藏系统,它包括制冷、减压、贮库和调控四大部分,其特征在于:
(1)制冷部分是制冷剂在节流阀23控制下进入低压循环贮液桶25,再用液泵26送入液相调节站22,根据调控指令由调节阀17进入贮罐15内S形管道4、5、6的一端,经贮罐外壳1和贮罐内制冷管道吸热蒸发而产生的气体,与制冷液一起由上集管9流出贮罐15,经恒压主阀16进入气相调节站20,随及返回低压循环贮液桶25进行气液相分离,液体落入贮液桶25下部,气体由压缩机24吸出,压缩为高压气流进入冷凝器29冷凝为高压液体,进入高压贮液桶31暂时贮存,根据系统工况变化及低压循环贮液桶25液面高低,由控制阀27调控,通过节流阀23循环供液;冷阱辅助系统冷却过程是:制冷液由液相调节站22经阀32向冷凝冷阱37和加湿冷阱38供液,经吸热蒸发而产生的气体,与制冷液一起经恒压主阀16反回气相调节站20,随及进入低压循环贮液桶25气液相分离;
(2)减压部分是由真空泵39、40、冷阱37、38、臭氧发生器10、气阀33、36、41~43、真空计34、35和密闭贮罐15组成,当系统予冷或速冻时,先启动前级泵40,开启阀33、41、42,抽出的气体经冷阱37冷凝后由阀41、42排出,由真空计34、35观察贮罐15内压力达10mmHg柱后,再启动真空泵39,关闭阀41,两台泵同时运行,继续抽气降压,当压力达到3mmHg柱时,对应温度为-5℃;再继续抽气降压至压力达到0.285mmHg柱,对应温度为-30℃,此时关闭阀33,全开阀36、43,贮罐15内压力在2~5秒内返回大气压(即760mmHg);当系统保鲜贮藏时,待贮物予冷后,开启前级泵40,打开阀33、41、42,抽气降压至贮罐15各种贮物所需低氧浓度的不同标准要求;为增湿排废时,定期打开阀36、43,新鲜空气由阀43通过加湿冷阱38,经阀36进入贮罐15内,而贮罐内贮物产生的有害气体经阀33,冷凝冷阱37,最后由阀41、泵40、阀42排出;为杀菌防腐时,接通臭氧发生器10工作电源,关闭阀33,产生的臭氧O3和负离子随及进入贮罐15内任意空间,并由表及里渗透式压入贮物内部;
(3)贮库是一钢制外壳1、两端呈圆锥形封头12的圆筒形贮罐15,在罐内圆筒部分横置两排S形管4、5、6,沿罐长方向设有若干个等间距竖置的等径环管2、立管7、弦管8、靠近内罐壁上下部位设有两根贯穿罐全长的上集管9和下集管3,两端圆锥形封头内壁设有渐缩环管11,并联S形管的进口端44与控制阀17管道相接连通,出口端45与下集管3进口端相接连通,下集管3出口与等径环管2、立管7、弦管8、渐缩径环管11和上集管9进口连通,上集管9的出口与恒压主阀16管道相接连通;贮罐15两顶端设有活动密封门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压保鲜系统,其特征在于:制冷剂在贮罐15内的流向是:由阀17输出的液体从并联S形管4、5、6的一端流入,从另一端流出进入下集管3,由下集管3分散流向环管2、11、立管7、弦管8,最后汇集于上集管9流出,经恒压主阀17返回液相调节站2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压保鲜贮藏系统,其特征在于:贮罐15为圆筒形,也可为长方体或多棱体形;两端封头可为锥形、蝶形、椭圆形、平板形,封头安装可为凸形或凹形。
4、利用权利要求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速的减压保鲜贮藏系统,贮藏保鲜果蔬、花卉、植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减压方法减少密闭贮罐内空气的密度,使贮罐内氧气浓度随空气密度减小而降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利用减压保鲜贮藏系统,贮藏保鲜果蔬、花卉、植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各种贮物所需氧O2浓度2~5%,温度0℃~15℃;用臭氧发生器发生臭氧和负离子,输入密闭贮罐内,其臭氧O3浓度5~10ppm,负离子浓度104个/cm3以上;通过湿冷阱向贮藏内输入饱和高湿空气,其湿度RH45~98%。
6、利用权利要求1~3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减压贮藏系统,贮藏保鲜果蔬、花卉、植物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抽气减压将贮罐内压力降至0.285mmHg柱以下,其冷藏温度-28℃~-33℃,氧浓度近于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富强,未经于富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0587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碳酸二烷基酯的合成方法
- 下一篇:用链霉菌制备外源蛋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