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味山楂片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5109866.7 | 申请日: | 1995-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19A | 公开(公告)日: | 1996-07-03 |
发明(设计)人: | 董兆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董兆雄 |
主分类号: | A23G3/00 | 分类号: | A23G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34 北京市海淀区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山楂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绿色食品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以山楂为主要原料的多味山楂片及其制备方法。
山楂,果实味酸稍甜,若以食则多制糕、酱、糖球等;若以药则用于消积、化滞、行瘀药等,可见,充分开发山楂的食用、药用价值无疑是当今的人们所关注的。但就目前以山楂为主要原料的食品而言,人们看到和用到的大多是单味单色的片、条、块型食品,除了口感酸甜外,并无更多的口感差别,特别是山楂食品的制做只沿用了洗蒸、晒、切的传统工艺,并没有在制备之前就如何改变口味上下功夫,因此制做出来的山楂食品总是以老的味道老的面孔面对消费者,更有甚者为了使山楂食品在外观上好看,延长保存期,或是味觉口感在山楂食品的配料中加入大量的色素、保鲜防腐剂和香精等不利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如此等等与现在提倡的食用绿色食品的要求相差甚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味山楂片及其制备方法,以提供不同口味的纯天然山楂食品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购物需求。
本发明多味山楂片的原料组成是山楂、熟淀粉、破壁花粉、调味料、砂糖、精盐、蜂蜜;且按百公斤制成品的原料配比是:
鲜山楂40-60、熟淀粉30-50、
破壁花粉0.5-1.5、调味粉0.5-15、
砂糖35-45、精盐0.7-1.4、
蜂蜜0.5-1;其中破壁花粉是玉米花粉、调味料是鲜姜。
上述配方中各组份的用量代表了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实际生产中也可以按照这种配方的重量比关系进行任意的成倍扩大或缩小,同时,也可以调正调味料的成份,如:可以分别用桂花酱、柠檬酱、草莓酱(或鲜草莓)、玫瑰酱分别的替换鲜姜以充当调味料用料。
关于本发明多味山楂片的制备方法是:
A.山楂选果(去、病、虫果)得净果,再入筛箩振荡干撞得去皮的肉果,然后净水冲洗肉果5-15分钟,入去核机去核得无核肉果,再入蒸锅加温至120-150℃密闭蒸煮0.5-1.5小时得熟果,再入粉碎机打成稠浆后备用;
B.选无虫、病、霉鲜姜,净水冲洗入削皮机去姜皮再净水冲洗5-10分钟得净姜,再入蒸锅加温至100℃密闭蒸煮5-10分钟得熟姜,再入粉碎机打成稠浆后备用;
C.将备用山楂稠浆、鲜姜稠浆在不锈钢搅拌器中合为一起,之后加入熟淀粉、砂糖、精盐、花粉、蜂蜜同调一处,再搅拌成面团状,然后入滚压成型机滚压并定型成山楂片,将定型后的山楂片入烘干机在温度45-70℃条件下烘干得山楂片成品,再将山楂片成品小袋分装,再将小袋分装袋逐一经紫外线清毒机灭菌消毒,同时另袋分装带有干燥防腐剂包装的附袋,最后合袋外包装。
由于本发明采用了上述的原料配方和以此配方而制备的方法,较之当前单味单色的山楂食品比较有着显著的不同:
1.口感多样化,适用于不同口味要求的消费者;
2.原料配比的可操作性强,适用于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环境条件下生产;
3.纯自然食品,无论是原料配比还是制备过程均无任何诸如色素、香精、防腐剂等填加剂,保证了食品的纯鲜、自然、多营养性。
4.制备工艺简单、成品造型多样化。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发明是一种多味山楂片,它由七种原料构成:山楂、熟淀粉、破壁花粉、调味料、砂糖、精盐、蜂蜜,其中,调味料可以是鲜姜、破壁花粉是玉米花粉;由这七种原料的配方是(按百公斤多味山楂片的成品):
鲜山楂50kg;熟淀粉40kg;
玉米花粉1kg;鲜姜10kg;
砂糖40kg;精盐1kg;
蜂蜜0.75kg。
将上述原料最佳用量配方按下述的制备方法进行:
A.山楂选果(去、病、虫果)得净果,再入筛箩振荡干撞得去皮的肉果,然后净水冲洗肉果5-15分钟,入去核机去核得无核肉果,再入蒸锅加温至120-150℃密闭蒸煮0.5-1.5小时得熟果,再入粉碎机打成稠浆后备用;
B.选无虫、病、霉鲜姜,净水冲洗入削皮机去姜皮再净水冲洗5-10分钟得净姜,再入蒸锅加温至100℃密闭蒸煮5-10分钟得熟姜,再入粉碎机打成稠浆后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董兆雄,未经董兆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098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力驱动装置与动能回收利用技术
- 下一篇:造纸废水处理及循环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