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脂质体前体、高效包载力脂质体的制备方法、装置及应用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95190971.1 申请日: 1995-09-28
公开(公告)号: CN1098067C 公开(公告)日: 2003-01-08
发明(设计)人: 埃尔韦·图尼耶;米歇尔·施奈德尔;克里斯蒂昂·吉约 申请(专利权)人: 勃勒柯研究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61K9/127 分类号: A61K9/127
代理公司: 北京三幸商标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刘激扬
地址: 瑞士卡*** 国省代码: 暂无信息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脂质体 高效 包载力 制备 方法 装置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脂类化合物形式的脂质体前体和高效包载力的脂质体的制备方法:通过在反应容器中用至少一种有机溶剂溶解一层或多层用于制备脂类化合物的膜层,通过将溶剂蒸发沉淀得到脂类化合物,将脂类化合物沉淀与水溶液载体相相接触产生包载溶液的脂质体载体。本发明还涉及实施本方法的装置,包括脂质体前体的对照试剂和用对照试剂作为前体的方法。

技术背景

脂质体载体其连接外膜由两层或多层脂类分子组成,被认为是能够提高多种药物和对照试剂治疗效果与诊断效果的药物传递系统。用多种不同的抗生素和X-射线对照试剂进行的实验表明:用脂质体包装药物和对照试剂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活性或高安全性的较好的对照。人们对脂质体作为药物包装系统的极大关注表明:这类产品的成功改进和商品化需要能够大规模生产具有合适特性的脂质体的重复性好的方法。因而人们已经建立了能够不断地生产特定大小、浓度、大小分类和包装力而不必考虑脂类化合物混合物性质的方法。目前采用的生产效果好的方法的实施,这些方法能够生产一系列活性物对脂类比的脂质体。研究结果以及由于脂质体行为实际上随不同的产物参数而变化,人们提出许多种不同的制备方法。

常规脂质体制备方案包括一系列步骤,包括在圆底烧瓶中用易挥发的一种有机溶剂或多种有机溶剂混合物溶解多层或双层组成成份(磷脂或磷脂与其他脂类比为胆固醇的混合物),然后在能够不分相的条件下(温度和压力)使有机溶剂蒸发掉。有机溶剂蒸发后,干脂混合物通常以薄层方式沉淀在反应容器的壁上,用包含有缓冲液、盐、特定的试剂和活性物质的水相介质水化而包装它们。脂质体在水化过程中形成并且靠它将部分的水相介包进脂质体中。水化可以在或不在通过搅拌、超声或微流化加强的情况下完成,然后通过一层或多层的聚碳酸盐滤器。游离的未被包装的活性物质能回收,产品过滤、使无菌,可选择真空干燥包装。

水化以及其他的一些步骤影响形成的脂质体的类型(大小、脂质层数、包裹体积)。干脂的性质、表面区域和多孔性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有结果表明:水化和包装在干脂层很薄时非常有效。这就意味着脂类化合物的量越大,沉淀脂类化合物所需要表面也越大,而且也意味着即使能够使用玻璃珠和其他不活泼的不溶性颗粒来增加用以脂类薄层沉淀的表面积,但薄层膜方法仍只停留在实验室方法。

另外的一些制备脂质体的方法无经发表或申请了专利诸如US-A-4,529,561,US-A-4,572,425等,这些方法包含:将脂类化合物的有机溶液注射到水介质中,并不断的去除有机溶剂,用喷雾干燥、真空干燥、显微乳化、微流体化等作用。

在US-A-4,935,171(Vestar)中提出一种解决大规模生产脂质体的方法。有一种发表的方法,通过蒸发有机溶剂在蒸发容器中形成薄层样的均质的一致的脂质化合物膜,用它来生产制备商品量的脂质体。在蒸发容器内壁上形成的薄脂类化合物层干燥后,这些沉淀在原位在马达搅拌下与水相水合。尽管该资料中所用方法似乎是一步的,但脂类化合物沉积的表面对反应器且体积比率趋势如果不是勉强的话也只比圆底烧瓶的比值稍好一点。就经济合理和竟争性而言其容器的空间得率或产率仍然太低。

脂质体制备的不同方面已经被提及,而且很多的改进方案和大规模生产的问题的解决的不同方案也已提出。比如WO-A-86/00238,WO-A-87/00043,US-A-4,753,788和US-A-4,781,871等这些资料都提出预先制备的多层载体用快速冷冻而后冻融处理能提高其包载能力,用压出技术制备多层膜脂质体能提其大小分类等等。

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对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方法提出建议这种方法在相对小的反应器空间里处理大体积液体而其重复性好所控制产品的参数。众所周知的前面的程序或工业化生产规模的程序一般都比小批量生产量有关,在这些程序中稀释的脂质体溶液的大体积的处理需要很大的壁和反应容器空间,同时也需要处理大体积的溶液和溶剂。事实上由于相对低的空间得率或生产率,这些方法对大规模商品化生产来说有许多的麻烦而且花费很高。

概要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勃勒柯研究有限公司,未经勃勒柯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1909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