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轮摩托车车身高度调整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6102254.X | 申请日: | 1996-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761C | 公开(公告)日: | 1999-12-29 |
发明(设计)人: | 田上卓也;引地东一郎;齐藤充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K25/26 | 分类号: | B62K25/2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健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轮 摩托车 车身 高度 调整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二轮摩托车车身高度调整装置,在该二轮摩托车中,后轮可回转地支承于摇臂的后端,而摇臂的前端可摆动地支承于车架上,缓冲装置的下端连接到设在车架与摇臂之间的联杆机构上,缓冲装置的上端则连接到车架上。
现有的根据车速改变摩托车车身高度的装置,已由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5-16639号等所公开,成为公知技术。
在上述现有的装置中,虽然可通过促动器的驱动力前后移动缓冲装置上端部在车架上的安装位置,从而调整车身高度,然而,促动器时常受到来自后轮侧的负载,所以促动器的大型化及大重量化难以避免。
本发明就是鉴于这些问题而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避免促动器的大型化和大重量化的、可自动调整车身高度的二轮摩托车车身高度调整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供了一种二轮摩托车车身高度调整装置,在该二轮摩托车上,后轮可回转地支承于摇臂的后端,而摇臂的前端可摆动地支承于车架上,联杆机构由第一联杆臂和第二联杆臂构成,第一联杆臂的一端部与车架可回转地连接,第二联杆臂的一端部通过联结轴可回转地连接于第一联杆臂的另一端部,而第二联杆臂的另一端部可回转地连接于摇臂上;缓冲装置的下端连接到联杆机构,该缓冲装置的上端连接于车架,其特征在于:缓冲联杆臂的一端部固定于一回转轴,该回转轴在与上述联结轴的轴线错开的位置支承于第二联杆臂并可绕平行于该联结轴的轴线作角位移,该缓冲联杆臂的另一端部与缓冲装置的下端部相连,促动器连接于上述回转轴上。
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提供了一种摩托车车身高度调整装置,该装置除了具有上述第一方案的结构特征外,其特征还在于:促动器可在高车身高度位置和低车身高度位置之间转动回转轴,处于高车身高度位置时缓冲联杆臂及缓冲装置的连接部远离第一联杆臂。处于低车身高度位置时上述连接部接近第一联杆臂,在第二联杆臂上设置用于限制缓冲联杆臂向第一联杆臂一侧的回转动作的、可与缓冲联杆臂接触的限位部,该回转动作是随着上述回转轴处于低车身高度位置时缓冲装置的伸长动作而进行的。
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提供了一种摩托车车身高度调整装置,该装置除具有上述第一或第二方案的结构特征外,其特征还在于:上述促动器通过一扭矩限制器连接于回转轴上。
按照上述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由促动器驱动回转轴产生角位移时,相应于回转轴的角位移缓冲联杆臂与第二联杆臂的连接姿势产生变化,与之相随,摇臂相对于车架的姿势也变化,由此可调整车身高度。
按照上述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低车身高度位置当驾驶员从二轮摩托车下车等造成车架上的载荷减小时,可通过缓冲装置的反力固定缓冲联杆臂及第二联杆臂,使联杆形状在低车身高度位置处于稳定状态,从而可防止车架相对地面上升。
按照上述本发明的第三方案,可通过扭矩限制器防止路面以过大载荷作用于促动器,从而防止来自路面的过大输入导致促动器破损。
对附图简单说明如下:
图1为二轮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为高车身高度状态下的图1中主要部分放大纵剖侧视图。
图3为低车身高度状态下的与图2对应的纵剖侧视图。
图4为沿图3中4-4线的剖视图。
图5为驱动部分的纵剖侧视图。
图6为沿图5中6-6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7为沿图4中7-7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8为沿图4中8-8线的放大剖视图。
下面,根据示于附图中的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式。
图1-图8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图1为二轮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为高车身高度状态下图1中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剖侧视图,图3为低车身高度状态下与图2对应的纵剖侧视图,图4为沿图3中4-4线的剖视图,图5为驱动部的纵剖侧视图,图6为沿图5中6-6线的放大剖视图,图7为沿图4中7-7线的放大剖视图,图8为沿图4中8-8线的放大剖视图。
在附图中,标号15为车架,标号23为摇臂,标号24为联杆机构,标号25为缓冲装置,标号27为第一联杆臂,标号28为联结轴,标号30为第二联杆臂,标号30a为限位部,标号31为回转轴,标号34为缓冲联杆臂,标号50为作为促动器的马达,标号52为扭矩限制器,WR为后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22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对儿童安全的药剂双室泡罩式封装
- 下一篇:斯特林发动机的驱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