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合式铁路运输新方法及其配套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6115548.5 | 申请日: | 1996-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024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5-07 |
发明(设计)人: | 张兆银;张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兆银 |
主分类号: | B61B1/00 | 分类号: | B61B1/00 |
代理公司: | 沈阳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徐薏华 |
地址: | 124010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铁路运输 新方法 及其 配套 装置 | ||
本发明是一种铁路运输作业的新方法及其配套装置,它是采用将多列列车组合为一个整体前进,在进、出站时又各自独立行驶的运输作业方法,以及为实现该种运输方法所必须具备的配套技术和装置。
国内外铁路运输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急需提高铁路运输能力,而另一方面铁路的有效利用率极低,假定每列列车通过某一点所需时间为b分钟,列车与列车之间的间隔为a分钟,则铁路的有效利用率为ζ=∑b/∑(a+b)×100%。中国铁路的ζ约为3%-10%之间,也就是说铁路有90%-97%的时间处于非通过列车的闲置状态。如果能够想办法增加一次通过的列车数量,从而提高时间b,就可以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提高ζ值。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组合运输的新方法及与其配套的装置,它能够有效提高铁路的利用率,增加运输能力。
本发明的内容是这样的;藉助火车站进出站口设置的树枝形进出轨道和自动搬道岔装置,将相继出站的多列列车并轨,并在行驶中挂合在一起,再进站前各自分开,分别进入不同股道。
在铁路各站的进、出站口,按进、出口对称,左、右对称原则设树枝形分股和并股轨道,在每个分股或并股的岔口设置机械或电磁驱动式自动道岔。
每一处岔口的机械式自动道岔包括三组相同的地面道轨机构,每组有一条沿铁轨中心线的力平衡轨和一根铰接在固定轴上的导杆,两条连成一体并对称放置的弧形轨,三组道轨机构之间用杆件连接成刚体,各杆件与中心固定轴铰接。
机械式自动道岔装置还需要列车尾部的拨动装置,它包括装在列车尾部固定轴上的摇臂,从摇臂前端下伸的竖直臂,在竖直壁下端安装了拨动轮。
每一处岔口的电磁驱动式自动道岔,它包括三组地面道轨机构和三组电磁装置,每组都在靠近路轨内侧的地下设一触压开关,在路轨外侧设有双向电磁铁装置,而且有连杆连接电磁铁和弧形轨。
本发明的优点是:由于在行驶过程中将多列列车组合成长龙前进,大大增加了列车通过某一点的时间,而且减小了单个列车之间的间隔,因此,可以大幅度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使ζ提高1-5倍,甚至更多;实现本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措施,难度小,容易推广,在设备上的投资少,和提高速度方法相比,可免去大规模的线路改造费用及高速列车、信号系统的改造费用,可降低投资70%-80%;由于改造工作量少,故见效快,管理难度小,行车安全系数高。
本发明的细节通过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本发明进出站口的一种分股与并股铁道布置。
图2是本发明进出站口的第二种分股与并股铁道布置。
图3是本发明进出站口的第三种分股与并股铁道布置。
图4是本发明进出站口的第四种分股与并股铁道布置。
图5是本发明进出站口的第五种分股与并股铁道布置。
图6是本发明进出站口的第六种分股与并股铁道布置。
图7是本发明中机械式自动道岔地面道轨机构。
图8是图7中单个道轨机构放大图。
图9是本发明中机械式自动道岔尾车拨动机构。
图10是本发明电磁驱动式自动道岔地面机构。
图11是图10中的电路示意图。
根据附图1-6,本发明的树枝型铁路分股和并股轨道,是在车站的进口和出口对称布置的,目的是保证组合行进的列车在进出站时能够分解为单列列车,避免站台长度不够。设车站内有n条股道,则路轨自站外的一股道一分为二形成两股道,其中每一股道又一分为二,共形成4股道,再各自一分为二形成8股道……,所有股道以原股道为界,左右呈相对对称分布。当n=2、4、8……2k时,呈左右完全对称布置,如图1。当n≠2k,呈左右相对对称布置,如图2,n=3;图3,n=5;图4,n=6;图5,n=7;图6,n=9。每一次分股处都设自动道岔装置。同样,在出站口又与进站口完全对称将几股道逐渐合并为一股道。
根据附图7、9,机械式自动道岔的地面装置包括三组机构和一组岔轨,每组包括二条连成一体的弧形轨1,一条力平衡轨6,一条导杆7和一个固定轴8。固定抽8位于路轨中央,它上面铰接了力平衡轨6的一端和导杆7的中点,导杆7的右端转动连接杆件9,杆件9将两弧形轨1之间的连杆和分岔轨3连成一体,杆件9的另一端铰接在位于铁轨分岔处的中心固定抽2上。由于三个杆件9的连接作用使每个分岔处的三组地面机构形成一整个刚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兆银,未经张兆银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155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淤泥陶粒及其生产方法
- 下一篇:燃油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