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停车制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6120338.2 | 申请日: | 1996-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3724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7-09 |
发明(设计)人: | 藤本浩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T7/10 | 分类号: | B60T7/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松龄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停车 制动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停车制动装置,特别是涉及在停车制动杆的侧面保持有停车制动缆索的停车制动装置。
在以往的装设在汽车等的车辆上的停车制动装置中,有一种构造是将停车制动缆索保持在停车制动杆的侧面,实开平1-72455号公报就示出了其中的一个例子。
如图6所示,在该种停车制动装置中,停车制动杆74的杆部74A从装设在车辆地板上图未示出的托架的切缝处突出,在该停车制动装置74的基板部74B的侧部装设有用于调整停车制动缆索76长度的螺母78。此外,在该螺母78的侧方设置有导向片80,在调整缆索张力时,通过使套筒扳手等工具的顶端与该导向片80对接而能容易地插入到螺母78的位置。
还有一种如图7所示的与上述停车制动装置相同的停车制动装置。但是,如图7所示,在该种停车制动装置中,需要在作为停车制动缆索84的张力调整构件的双螺母85和停车制动杆86的侧面86A之间形成用于插入套筒扳手82等工具的间隔88,为了形成该间隔88,在停车制动杆86的侧面86A上固定着衬套90。因此,相对于车辆的中心线,右方向盘车用的停车制动杆和左方向盘车用的停车制动杆,或者在左右方向的安装倾斜角不同,或者在左右方向的安装位置不同,若想把停车制动缆索保持在各个停车制动杆的同一侧面,例如停车制动杆86的左面,就需要改变停车制动缆索的长度等。为此,在左右的各个停车制动杆上分别在不同的侧面固定着衬套。例如,在右方向盘车用的停车制动杆中,如图7的实线所示,在停车制动杆86的左侧面86A上固定衬套90;在左方向盘车用的停车制动杆中,如图7双点划线所示,在停车制动杆86的右侧面86B上固定衬套90。因此,固定有衬套90的停车制动杆86,左右的停车制动杆成为不同的构件,不能实现通用化。
鉴于以上事实,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停车制动装置,该种停车制动装置不论将停车制动缆索保持在停车制动杆的左右两个侧面的哪一个侧面上,都能使侧面与缆索之间保持设定的间隔,从而能够实现左右停车制动杆的通用化。
本发明的第1种形态是具有被保持在停车制动杆侧面的停车制动缆索的停车制动装置,该装置包括,安装在上述停车制动缆索上、在停车制动器动作时用于调整停车制动缆索长度的张力调整构件,和设在上述停车制动缆索上并能将上述张力调整构件与停车制动杆的侧面之间的间隔维持在设定间隔上的间隔维持构件。
因此,即使不在停车制动杆上设置能使与停车制动缆索之间的间隔维持设定间隔的构件,也能通过设在停车制动缆索上的间隔维持构件使停车制动缆索的张力调整构件与停车制动杆的侧面之间的间隔维持在设定的间隔上。
本发明的第2种形态是具有被保持在停车制动杆侧面的停车制动缆索的停车制动装置,该装置包括,安装在上述停车制动缆索上、在停车制动器动作时用于调整停车制动缆索长度的张力调整构件,和在上述停车制动杆的左右两个侧面上整体形成并能使上述张力调整构件与停车制动杆的侧面之间的间隔维持在设定间隔上的间隔维持部。
因此,不论将停车制动缆索保持在停车制动杆的哪一个侧面上,都能借助间隔维持部使停车制动缆索的张力调整构件与停车制动杆的侧面之间的间隔维持在设定的间隔上。
以下简要说明附图。
图1是沿着图2中1-1线的断面图。
图2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停车制动装置的概略斜视图,其中局部为断面图。
图3是沿着图4中3-3线的断面图。
图4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停车制动装置的概略斜视图,其中局部为断面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停车制动装置,是与图3对应的断面图。
图6以往的实施例的停车制动装置的概略斜视图。
图7示出了以往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停车制动装置,是与图1对应的断面图。
现参照图1和图2说明本发明的停车制动装置的第1实施例。
另外,在各图中箭头FR表示车辆的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的上方,箭头L表示车辆的左方。
如图2所示,在第1实施例的停车制动装置中,基础板10固定在车辆地板部上,停车制动杆12可以转动地沿着支承轴14的周围支承在该基础板10上。
停车制动杆12由杆本体16和基板部18构成,在基板部18的左侧面18A固定着缆索导向板22,所述导向板具有能够将停车制动缆索20的前端部附近部分向后述的张力调整构件导向的导向部22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203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