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溶菌酶二聚体的新应用无效
申请号: | 96192331.8 | 申请日: | 1996-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506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9-11 |
发明(设计)人: | W·基茨卡 | 申请(专利权)人: | 尼卡健康产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8/47 | 分类号: | A61K38/47;A61P37/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卢新华,谭明胜 |
地址: | 列支敦士***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溶菌酶 二聚体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溶菌酶二聚体的新用法和含有这种二聚体的组合物。这种新用法是以对免疫系统的非特异性刺激这一共同原则为基础的,特别应用于人和动物体内与自然防御系统和再生系统功能损伤相关症候或疾病的预防和/或治疗。
发明背景
八十年代后期,人们发现某些酶的二聚体尽管基本上保留有相应单体的有益特性,但比单体的毒性小得多,并且在某些情况下以治疗量剂应用也根本不显示消极的副作用。WO89/11294中已描述了包括以溶菌酶二聚体或包括其它二聚化酶作为活性成分的抗病素和抗菌性组合物。这里的报导是当溶菌酶二聚体在培养物中的浓度为1.25-20mg/ml时,它可抑制多种从病人取得的标本中所培养菌株的增殖。当二聚体以1-2mg/kg体重的剂量,每天口服2次应用时,也可对尤细小病毒(cpV)感染的治疗有效。后来,又发现了溶菌酶二聚体的又一些诱人的特性并且开发了药物,另外的治疗性应用,尤其用于如WO94/01127中说的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治疗。
WO94/01127中出现的模型理论可帮助理解用溶菌酶二聚体观察到的不同效果。尽管溶菌酶二聚体的全部作用方式还不完全明了,但似乎存在由相应单体的溶菌活性所不能解释的其它治疗能力。本发明人发现二聚体溶菌酶的某些免疫刺激作用,尤其关系到细胞因子水平的调节。此外,他们据自己的实验推断,溶菌酶二聚体能阻止病毒穿透细菌的细胞,可能是通过封闭细胞膜外的某些区域,其中可能包括病毒的受体蛋白。
现有技术公开了另外的用溶菌酶二聚体在体外获得的结果。尤其是Bartholeyns和Zenebergh(欧洲癌症杂志,15卷85-91,1979)检测了二聚体溶菌酶体外对肝癌细胞(HCT)的抑制细胞生长的活性。他们发现对细胞培养中癌细胞倍增的抑制率为73%±15%(同上,89页,表2)。
奇怪的是,除WO94/01127外到目前为止没有用溶菌酶二聚体的体内实验的报导。这很奇怪,令人惊异,现在等待解释,为何Bartholeyns和Zenebergh或其它的研究者不继续对此物进行研究,以开发另外对癌症有希望的发现。根据Sorrentino等欧洲生化杂志124,183-189(1982)的方法制备的纯化溶菌酶二聚体与本发明中优选应用的溶菌酶二聚体所进行的比较(图1)至少揭示了一种可能的原因:在依照Sorrentin等制备的制剂中含有高浓度的副产品,如溶菌酶单体、三聚体和四聚体,而本发明中所优选应用的产品是高纯度的,也就是说含有需聚溶菌酶二聚体的量达制剂中所有溶菌酶流分重量的90%。WO91/10731中已描述了制备这样高纯度溶菌酶二聚体的方法。
因为本领域中15年前就已经知道,尽管溶菌酶单体有好的抗菌作用,但它有相当的毒性可引起炎症和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引起中毒性休克症状,所以现有技术溶菌酶二聚体的纯化在体内实验和应用中只是不够好,这就很好地支持了这种必然。
在这种情况下可很好地理解为什么包括Bartholeyns和Zenebergh在内的权威人士—尽管推荐把溶菌酶二聚体作为有希望的候选物进行进一步研究—在以后的10到15年中没有进行另外的实验开发溶菌酶二聚体的体内应用。
尽管科学界可能由于对体内应用溶菌酶二聚体所持有的偏见而对此缺乏研究动机,本发明仍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以改进二聚体溶菌酶生产和纯化的方法,发现人和动物体内应用可起到如WO91/01127中所示具有抗病毒和抗菌作用的产品。
此外,本发明人知道二聚体的溶菌酶与单体相比毒性低并且可得到新的、高纯度的溶菌酶二聚体,在此基础上他们试图并开始用溶菌酶二聚体制剂在体内做抗肿瘤(癌症)实验,尽管现有技术并没有建议它用于治疗细菌或病毒感染之外的疾病。本发明的最大优势之一是为药物组合物的生产提供了高纯度溶菌酶二聚体的应用以补充或替代传统的化疗中通常应用的毒性极高的抗癌药物。
附图简述
图1示按照2种不同的现有工艺所制备的溶菌酶二聚体的纯度的比较。
发明详述
本发明中所指的高纯度溶菌酶二聚体由于其毒性单体的量小可用于制备直接用于人和动物治疗的药物组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尼卡健康产品有限公司,未经尼卡健康产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923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