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回扫变压器的柔怀线圈绕组结构及其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6198676.X | 申请日: | 1996-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203692A | 公开(公告)日: | 1998-12-30 |
发明(设计)人: | 文明立;崔昌求;南河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宇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F38/42 | 分类号: | H01F38/42;H01F41/04 |
代理公司: |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晓舒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压器 线圈 绕组 结构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回扫变压器的一种线圈绕组结构,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具有平面形状的柔性线圈绕组结构及其生产过程。
通常,使用回扫变压器(以下称为“FBT”)作为在电视接收机,示波器及阴极射线管(CRT)等中产生高压的一种装置。这种FBT基本上包括初级线圈绕组和次级线圈绕组,它们通过可磁化铁心电磁耦合。所产生的电压值取决于次级绕组匝数与初级绕组匝数之比。在用来产生更高电压的传统FBT的情况下,一直要求次级绕组更大的匝数,这就导致其体积增大,并从而引起低效率及不良的高压稳定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1995年2月21日向Kern K.N.Chang颁发的美国专利第5,392,020号描述了将在下面说明的,如图1A到1D所示的一种柔性变压器装置。
图1A是示意地说明柔性变压器装置的结构的透视图。如图中所示,柔性变压器装置包括一对平面薄板10,20以及插入它们之间的可磁化薄板30。平面薄板10,20分别包括绝缘器薄板及许多蒸汽淀积在其上面的导线12,14和22,24。导线12,14和22,24以锯齿形式互相连通,以便形成次级线圈绕组。
图1B和1C是说明图1A的平面薄板10,20的平面图。如图所示,第一平面薄板10和第二平面薄板20分别包括平行导线12,14和22,24。平行导线12,14和22,24按预定角度倾斜,并按沿长度方向的间隔距离排列。把这些成形的平行导线互连,以便形成如图1A所示的柔性变压器装置。
可通过传统的蒸汽淀积技术,射频溅射技术等等,利用光刻过程在绝缘器薄板的表面上形成平行导线12,14和22,24。用于导线的材料是象铂,金,银,铜,铝之类的贵金属及它们的合金。
图1D是图1A的柔性变压器装置的横截面图,它说明在平面薄板10,20上面导线12,14和22,24在电气上连通的结构。关于导线的电连接,该专利描述如下:每根导线都备有在其两端形成的小孔12a,12b,14a,14b和22a,22b,24a,24b,把连接棒40插入小孔中,从而在第一平面薄板的导线和第二平面薄板的导线之间提供电连接。
但是,在上述柔性变压器装置中,不用说,次级绕组需要大约线圈绕组4000匝,而且导绕具有从40到125微米的宽度。因此,实际上不可能在那些极细的导线两端形成小孔,并在机械上把连接棒一个接一个地插入这些小孔中,以便实现导线之间的电连接。此外,这种机械连接作法不适用于实际生产,特别是上述柔性变压器装置的大量生产。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就是提供回扫变压器的一种新的柔性线圈绕组结构,以便实现线圈绕组的更大匝数。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生产过程,它可容易地适用于柔性线圈绕组结构的大量生产。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了一种生产回扫变压器的柔性线圈绕组结构的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a)在薄的绝缘片上形成薄导电层,以便获得柔性分层薄片构件;
b)从柔性分层薄片构件上局部除去导电层,以便获得包括第一导线图案的第一导线图案薄片构件,第一导线图案具有许多按预定角度倾斜的第一组平行导线;
c)从柔性分层薄片构件上局部除去导电层,以便获得包括第二导线图案的第二导线图案薄片构件,第二导线图案具有许多第二组平行导线,它们以与第一导线图案相同的角度倾斜;
d)把第一组导线的上面部分和下面部分与第二组导线的下面部分和上面部分连通,以便获得包括螺线形线路图案的线圈图案分层薄片构件,借此用第一导线图案和第二导线图案形成螺线形线路图案;以及
e)把可磁化铁心插入线圈图案分层薄片构件。
绝缘片最好具有小于大约35微米的厚度,而导电层最好具有从几微米到大约1000微米的厚度,更为可取的是从大约25到大约75微米的厚度。
通过把粘合剂涂到用聚酰亚胺或聚酯等制成的绝缘片的表面上,接着把铜或铝膜粘附到粘合剂上面,可形成柔性分层薄片构件。也可利用射频溅射技术等等在绝缘片上形成象铬或镍之类的导电材料的晶粒层,然后利用电镀,无电镀,汽相淀积或射频溅射技术等等在晶粒层上面形成铜或铝的导电层,来制备柔性分层薄片构件。
第一和第二导线图案薄片构件最好包括分别供电流流入螺线形线路图案或自其中流出的导线接头,或者是与右端导线,或者是与左端导线整体形成。
第一和第二导线图案薄片构件可能包括对准标志,以便在d)的连接步骤中正确地对准第一组和第二组平行导线的上部和下部。绝缘片可能备有在纵向右端或左端边缘上的一对孔,或者在横向的上端和下端边缘上的许多孔,或者象(+)号之类的各种字符和符号,从而把它们用作对准标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宇电子株式会社,未经大宇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986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