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骨外固定器无效
申请号: | 96235132.6 | 申请日: | 1996-06-21 |
公开(公告)号: | CN2284054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6-17 |
发明(设计)人: | 郑启新;杜靖远;罗怀灿;康斌;王洪;邵增务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60 | 分类号: | A61B17/60;A61F5/05 |
代理公司: | 武汉楚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汉香 |
地址: | 43003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器 | ||
骨外固定器是固定骨折的一种装置,主要基本构件包括:连接杆、固定夹。应用骨外固定器固定骨折的方法是将骨针插在骨折部位的远、近端骨质上,通过固定夹将骨针与连接杆相连,达到固定骨折端的目的。目前,国内外研制出产的骨外固定器主要有以下几类:
1、以Hoffmann式为代表的框架式骨外固定器;
2、以AO式和UADF式为代表的单边或多边式骨外固定器;
3、以Illizarov式为代表的全环或半环式骨外固定器。
这些目前使用的骨外固定器的不足之处在于灵活性不够,特别是纵向调节能力差,不能沿骨的纵向施加应力,影响了骨痴沿纵轴力线生长,在骨折端出现旋转及成角移位的情况下,不便于矫正骨折的分离、重叠、成角等移位。此外,固定夹为单针道,一个固定夹只能夹持一根骨针以及骨针容易滑动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的骨外固定器,使其具有能够灵活调节的特点,特别是能够灵活地纵向调节,改变夹针道的结构,增强夹持骨针的牢固性,改变固定夹的结构,增加夹持的骨针数目,以克服现有骨外固定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是,这种用于治疗骨折的骨外固定器,包括连接杆1和位于连接杆1上并可调节其在连接杆上的相对位置和可在连节杆上固定的固定夹2以及可由固定夹2调节其相对位置并能由固定夹2将其固定的骨针3,连接杆1由两根内螺纹套管4和调节螺栓5组成,调节螺栓5的中部为用以旋转该螺栓的调节手柄6,其两侧分别为正、反丝螺纹圆柱7,两根内螺纹套管4分别旋于此正、反螺纹圆柱7上;固定夹2包括夹针部8和夹杆部9两个部分,夹针部8由上、下两块矩形夹片10组成,在上、下夹片10的中部各有一个相对应的圆形穿通孔11,在上、下夹片10的两个对合面位于穿通孔11的一侧的相对应的部位各有一个向下凹陷的第一“V”字槽12,此两个“V”字槽在两夹片对合时即构成一个棱形的第一夹针道13;在夹针部9的上、下两夹片的两个对合面相对应的部位上还可各有一个与第一“V”形凹槽相平行的第二“V”形凹槽28,它们对合形成第二夹针道29,第二“V”形凹槽28和第一“V”形凹槽12可位于圆形穿通孔11的同一侧,也可位于圆形穿通孔11的同一侧。夹杆部9由支持件14和夹持件15组成,支持件14为由一个平面16和一个与该平面垂直并与其中部连为一体的其中部有能容连接杆套管4插入的圆孔17的扁平状结构18以及位于平面16上方中部与平面16中央部位相连并垂直于该平面的上螺纹杆19和连于扁平状结构18下方中部并与上螺纹杆在同一轴线上的下螺文杆20组成夹持件15由双凹槽结构25和上螺母26及下螺母27组成,双凹槽结构25的中央有一个与构成支持件14的扁平状结构18的厚度相配合并能容其插入的向上开口的凹槽21,该凹槽的底部平面中央有一个能与扁平状结构18相连的下螺纹杆20相配合并能容其穿出的圆孔22,凹槽21的两侧壁23的上缘中部各有一个呈向下凹陷的其弧度与内螺纹套管4的外径相配合的圆弧槽24;下螺母27位于双凹槽结构25底部下面并与从双凹槽结构25底部的圆孔22穿出的下螺纹杆20相配合并旋于其上,上螺母26位于构成夹针部8的上夹片上面并与从上、下夹片中央的圆形穿通孔11穿出的上螺纹杆19相配合并旋于其上;在夹针部9下夹片与构成支持件14的平面16之间可有用以调节骨针高度的垫片。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各部位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中数字所示各部位名称及所属关系如下:3——骨针
图2所示的骨外固定架以不锈钢制成,两根内螺纹套管4的外径为10mm,内径为7mm,长度为140mm,调节螺栓5的中部的调节手柄6为六棱柱形,其两侧的螺纹圆柱7各长30mm,一侧为正丝螺纹,另一侧为反丝螺纹,螺纹圆柱7的外径及其上的螺纹丝与内螺纹套管4的内径及其内螺纹丝相配合,螺纹丝间距为1mm,两根内螺纹杆4分别旋于位于调节螺栓5两侧的螺纹圆柱7上,两根内螺纹杆4上各有两个固定夹2,固定夹2是通过扁平状结构18上的圆孔17套在内螺纹杆4上,并由双凹槽结构25和下螺母27使其固定。组成夹针部8的上、下夹片10的中部圆形穿通孔11套入位于构成支持件14的平面16上方中部的上螺纹杆19,并由位于上夹片上面旋在上螺纹杆19上的上螺母26将其固定,骨针3位于由上、下夹片上的相对应的“V”形槽对合形成的棱形夹针道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医科大学,未经同济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3513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组合式花棚架
- 下一篇:喷射井点管喷射器真空度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