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发动机点火电路故障急救器无效
申请号: | 96235541.0 | 申请日: | 1996-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2263208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9-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全仁;许伟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全仁;许伟林 |
主分类号: | F02P11/02 | 分类号: | F02P11/02;F02P11/00 |
代理公司: | 陕西省发明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李中群 |
地址: | 710054 陕西省***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点火 电路 故障 急救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内燃发动机电子点火电路的设计领域,涉及一种发动机点火电路故障急救器。
公知的汽车内燃发动机电子点火电路一般由串接在分电器触发传感器和点火线圈之间的点火脉冲输入电路(以下称输入电路)和功率开关电路等构成,它所存在的主要缺陷是:当点火电路出现故障如分电器白金触点无间隙、不闭合、烧蚀或无触点分电器传感器损坏等故障而造成高压点火信号断续或中断时,骂驶员就必须要中途停车进行维修,既影响工作,又非常不方便,同时也易造成交通堵塞和安全事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研制一种成本低廉、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的发动机点火电路故障急救器,为汽车驾驶员顺利安全行车提供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的:在公知的汽车内燃发动机电子点火电路的输入电路和功率开关电路之间接入一个工作状态切换电路(以下称切换电路),通过此切换电路可实现发动机由正常工作状态至故障急救状态的互换。该切换电路具有a、b两个输入控制端,其中b控制端为点火电路正常工作输入控制端,它与输入电路的输出端相接,另一个控制端a为点火电路故障急救输入控制端,它通过一只手动开关K与电源正极+V接连,该切换电路的输出端c接入功率开关电路。在平日行车中手动开关一般总处于断开状态,当点火电路正常工作时,点火脉冲信号输入经切换电路中的正常工作通路直接输出至功率开关电路;而在当出现白金触点无间隙、不闭合、烧蚀或因无触点分电器传感器损坏等故障造成高压点火信号断续或中断情况时,驾驶员可接通手动开关,使原点火脉冲信号截止并开通切换电路中的故障急救工作通路,通过急救通路可发出急救点火脉冲信号,以维持发动机运转,达到带“故障”行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装置的结构合理、成本低廉、使用方便,除可对发动机点火电路的故障信号进行急救外,它还具有使发动机冷车迅速启动的功能和使旧发动机增力、节油的作用。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框)图。
图2是该实施例的电路连线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发动机点火电路故障急救器由输入电路2、切换电路3、功率开关电路4组成,其中输入电路2与分电器触发传感器1相联,功率开关电路4接至点火线圈DQ的负极,切换电路3通过b输入控制端和c输出端接在输入电路2和功率开关电路4之间,同时切换电路3的a输入控制端则通过手动开关K与电源正极+V接连。在图2所示的该实施例的具体电路连线图中,切换电路3由二极管D1、D2、D3、晶体管T1、电阻R1、R2和由555时基电路IC构成的故障急救信号源组成,其中D1为脉冲信号输入管;D2构成切换电路3的正常工作通路,其输入端与输出端分别与D1输出端与功率开关电路4输入端接连;T1、R1、R2、IC和D3构成切换电路3的故障急救通路,内中T1的集电极与D1的输出端相连,集极通过R1、R2接入IC的触发端(4脚),IC的输出端(3脚)经D3与功率开关电路4输入端接连;手动开关K的静触点接在电阻R1和R2的分压点上,动触点与电源正极相连。
本实用新型所述装置的工作过程是这样的:
一、在正常工作状态,开关K的动静触点分开,点火脉冲信号输入直接经二极管D1和D2输出至功率开关电路4,驱使发动机工作
二、当发动机电子点火电路发生故障时,输入电路的脉冲信号会呈不连续状或中断,此时闭合手动开关K使a控制端与电源正极+V接通,晶体管T1截止,于是使输入电路2发出的原点火脉冲信号被T1短路至地,同时由a端输入的正电位经R2至故障急救信号源电路IC,并使之工作,继而再经二极管D3向功率开关4输出故障急救脉冲信号,维持发动机运转,实现带“故障”行车
在实际生产中,可将手动开关K与切换电路3及输入电路2、功率电路4制成一体并安装在汽车发动机罩下,此种装置称为手动一体式发动机点火电路故障急救器;也可将手动开关K单独安装在驾驶室仪表盘附近,另将将切换电路3及输入电路2、功率电路4设置为一体并安装在汽车发动机罩下,二者由电缆线联接,此种装置称为手动分体式发动机点火电路故障急救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全仁;许伟林,未经陈全仁;许伟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355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