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器件的体接触结构无效
申请号: | 97100726.8 | 申请日: | 1997-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458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7-11 |
发明(设计)人: | 权五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LG半导体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L23/52 | 分类号: | H01L23/5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余朦 |
地址: | 韩国忠***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器件 接触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体接触结构,特别涉及一种改进的半导体器件体接触结构,能利用较小表面积形成接触部分,既使在接触没对准时,也能得到源区与体接触扩散层间的恒定接触表面比,并能防止寄生器件激活,因此能使半导体器件稳定地工作。
通常,制造半导体器件时,不可避免地要形成寄生器件。
这种寄生器件在特定条件下被激活,并使器件的特性退化。所以重要的是消除这种寄生器件的工作条件。
下面将参照各附图说明消除寄生器件的上述工作条件的常规方法。
图1A是展示NMOSFET的常规体接触结构的剖面图,图1B是展示NMOSFET常规结构的等效电路图。
如图所示,常规NMOSFET包括有沟道区12的P型衬底11、形成于沟道区12上的栅氧化膜和栅极18、N+型漏区13、形成在N+型漏区13上的漏电极19、N+型源区14、与N+型源区14接触的P+型体接触扩散层15、及形成于N+型源区14和P+型体接触扩散层15上的源极17,源极17既与N+型源区14连接,又与P+型体接触扩散层15连接。在图中,参考数字16表示P型衬底11的P型衬底区,该P型衬底区16与N+型源区14和P+型体接触扩散层15接触。
另外,在上述常规NMOSFET中,寄生NPN双极结晶体管(BJT)形成于器件的表面上。
在该BJT器件中,NMOSFET的漏区13、衬底11的沟道区12、和源区分别作为集电极C、基极B、和发射极E。如果沟道区12的基极B和源区14(或体接触扩散层15)的发射极E间有预定的电位差,则BJT器件被激活,无论NMOSFET的栅18的电压如何,电流会通过基极B流到发射极E。
另外,少量电流通过与由源区14和体接触扩散层15接触构成的发射极E接触的P型衬底区16,从由沟道区12构成的基极B流到体接触扩散层15。衬底区16的电阻越高,则通过P型衬底区16从由沟道区构成的基极B流到体接触扩散层15的电流的流动通道上压降越大。此时,如果压降达到能激活寄生BJT器件的由沟道区12构成的基极B和由源区14构成的发射极E的程度,那么寄生BJT器件会被激活,因而,不管加到栅18上的电压如何,电流开始流动。
因此,为了防止BJT器件被激活,需防止电压加到寄生BJT器件的由沟道区12构成的基极B和由源区14构成的发射极E上。体接触扩散层15做得较深,能使衬底区16的电阻最小,并能防止寄生BJT器件被激活,由此可以增大安全工作区。
上述体接触扩散层15的作用是有效地防止寄生器件被激活,但由于体接触扩散层15面积增大,会使欲形成另一器件的区域增大,这样,便会减小面积利用率,不利于增大器件单位面积的导通电阻。
因此,为了防止寄生BJT器件被激活及半导体器件的特性退化,必须制造窄且深的体接触扩散层。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如下所述,又公开了一种方法。
图2A是展示NMOSFET的常规体接触结构的示意图,图2B是展示NMOSFET的常规体接触结构的布局图。
如图所示,常规体接触结构包括:衬底21,其中形成有并列的源扩散层23和24;沿纵向形成于源扩散层23和24间的条形体接触扩散层22;形成于体接触扩散层22及部分源扩散层23和24上的长立方形接触布线金属层25,这样,接触部分能形成在体接触扩散层22及源扩散层23和24上,使体接触扩散层22、源扩散层23和24共接。
然而,在上述结构中,形成于体接触层22及源区23和24上的接触布线金属层25必须与源区23和24的接触部分接触预定宽度。另外,接触布线层25必须与源区23和24局部接触预定宽度。
例如,在确定了最小尺寸λ后,接触布线层25的最小尺寸由λ×λ决定,接触布线层25形成于其中的区27和接触布线层25没形成于其中的区28的最小宽度分别为1/4λ,所以沿沟道纵向形成的包括体接触扩散层22的源区23和24的宽度必须为3/2λ,即其宽度为最小宽度的1.5倍。
另外,如果由于在源区23和24之一的衬底上对准接触掩模时产生误差而使接触孔图形未对准,由于其中未形成接触布线层25的区28的宽度小于最小宽度(1/4λ),MOSFET源区23和24不能形成所要求的体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半导体株式会社,未经LG半导体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072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频模块化插头和电缆组件
- 下一篇:用于将单个运输的物体进行分类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