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器件的静电保护电路及其结构无效
申请号: | 97103776.0 | 申请日: | 1997-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171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4-05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世界先进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60 | 分类号: | H01L23/60;H01L23/5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蹇炜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器件 静电 保护 电路 及其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的静电保护电路及其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可提高静电保护能力,且具有较高密度结构的半导体器件的静电保护电路及其结构。
在半导体器件中,最容易受噪声干扰或异常电压侵入的为输入、输出电路,例如透过静电放电(ESD)所产生的“火花”,系自晶片的输出入垫(I/O Pad)侵入,而这种静电放电通常是在干燥环境下因碰触静电携带体而发生。
由于集成电路晶片的内部电路的电源电压约在5伏左右,而在晶片的表面常会遇到比电源电压高出几个数量级的电压,如在地毯上行走的人体,在相对湿度(RH)比较高的情况下,检测出可产生几百-几千伏电压,而在RH比较低的情况下,则可产生1万伏以上的静态电压。当这些带电体与晶片接触,将会向晶片放电,放电能量可达兆焦耳(mJ)级,而放电时间常数仅为毫微秒-微秒(ns-μs)数量级,因此放电瞬时功率可达几十甚至上百千瓦(kW),电流可达几十安(A),这就是静电放电(ESD)引起晶片失效的问题,其中尤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元件最为严重,而一般静电放电引起元件的失效可分为两类,即电压型损伤和电流型损伤。
基于上述MOS元件的ESD失效问题,常规技术系在晶片的输出入垫加入作为避雷针用途的静电保护电路,以对静电放电进行限电位和过滤,从而达到保护内部电路不受ESD损伤的目的。
如图1所示,在半导体器件中,具有输出电路4,及一与之连接的输出入垫2,其中,常规静电保护电路系在输出电路4与输出入垫2间加入一非浅掺杂漏极型的薄氧化层晶体管9(Non-LDD thin oxide ESD Clamp),该晶体管9属加强型,且源极、栅极接地,因此,在正常运作时,此晶体管9并不导通,而在静电放电发生时,则操作在低阻抗状态下,以提高静电保护能力。
另一种作法则是在静电保护结构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工艺中,增加一道掩膜并以高浓度N型离子如磷离子(P31)作抗ESD注入,进而在连接输出入垫的栅极侧形成N+扩散区(N+diffusionregion),如图2所示,其为该半导体晶体管的顶视图,区域6、7为N+源极区S,区域8为N+漏极区D,栅极3则用来控制在其下方的源/漏极区(S/D)间的沟道,藉着上述结构,可以均匀分散静电放电电流,提高保护能力。
以上述常规技术所得的静电保护电路及其结构,其缺点在于:
1、增加工艺步骤,使成本上升。
2、需要占用较大的布局面积,不利次微米结构。
有鉴于此,本发明之目的在于,利用一种半导体器件的静电保护电路及其结构,其藉由N阱电阻或浅掺杂的N-扩散电阻,以形成较紧密的结构,并依据内建的二极管或寄生双极型晶体管,来提高抗静电放电的能力。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的静电保护结构,系与一焊垫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衬底;
至少一个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形成于该衬底,该半导体晶体管具有源/漏极扩散区、一在该源/漏极扩散区间的沟道区、及自该源/漏极扩散区向沟道区延伸的浅掺杂源/漏极;
一焊垫扩散区,形成于上述半导体晶体管的漏极扩散区侧,用以与该焊垫及半导体器件连接;
一浅掺杂电阻,形成于该焊垫扩散区与漏极扩散区之间,用以使上述静电电压自该焊垫输入时,在该电阻处产生压降。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还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的静电保护结构,系与一焊垫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衬底;
至少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形成于该衬底,该半导体晶体管具有源/漏极扩散区、一在该源/漏极扩散区间之沟道区、及自该源/漏极扩散区向沟道区延伸之浅掺杂源/漏极;
一焊垫扩散区,形成于上述半导体晶体管的漏极扩散区侧,用以与该焊垫及半导体器件连接;及
一阱电阻,形成于该焊垫扩散区与漏极扩散区之间,用以使上述静电电压自该焊垫输入时,在该电阻处产生压降。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更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的静电保护电路,系与一焊垫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其源极接地,漏极则控制该半导体晶体管导通与否;
至少一浅掺杂电阻,一端连接所对应该半导体晶体管的漏极,另一端则分别与该焊垫、半导体器件连接,用以于上述静电电压自该焊垫输入时,在该电阻处产生压降;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世界先进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世界先进积体电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377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