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鞋底无效
申请号: | 97114651.9 | 申请日: | 1997-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205190A | 公开(公告)日: | 1999-01-20 |
发明(设计)人: | 朴东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朴东弘 |
主分类号: | A43B13/18 | 分类号: | A43B13/1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易咏梅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鞋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鞋底,更具体一些,涉及这样一种鞋底,其中,与脚趾相对应的部分的角度通常在任何时候都保持成能使脚底得到正确的行走机制。
人的脚底从前侧开始可以被分成脚趾部分、足弓部分和脚跟部分。当一个人以赤脚到处行走时,脚底的一般行走机制将如下所述。
更详细一些,当例如右脚的脚跟首先与地面接触时,几乎在同时,足弓部分开始与地面接触。在此状况下,当右脚的脚趾部分与地面紧密接触时,左脚向前移动。此后,在左脚的脚跟部分与地面接触的瞬间,身体向前移动,而右脚的脚跟部分与足弓部分则向上,与地面分离。与此同时,脚趾部分与地面充分接触。此时,脚趾部分推踏地面,使人的身体往前移动。在此运动中,脚趾部分与地面紧密接触,而脚跟部分向上移动,这样由脚趾部分与脚跟部分形成的角度与正常时候的大不相同。这种行走机制通过右脚和左脚的交替而重复进行。
但是,在采用传统的鞋底时不能适当地保持上述的行走机制。换句话说,由于大多数传统的鞋底被做成是扁平的,不能实现上述机制。也就是说,传统的鞋底是平的,它对实现上述的正常行走机制是有害的。因此,当设有传统鞋底的鞋子被磨损后,会使步态变得不正常,对用标准步幅行走产生不良的作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与鞋底的脚趾部分相对应的部分的角度有一个特定的值,但是其形状在穿着过程中容易变形,因此不起作用。此外,为了使与脚趾部分相对应的部分的角度具有特定的值,鞋底应当很厚,因此涉及大量地消耗材料的问题。
对本发明的开发旨在解决上述的传统问题。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底,它通过保持与脚趾部分相对应的鞋底前端的角度总是一个固定的角度而使脚能实现正常的行走机制。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采取如下所述的措施,即采用一种通过将中层鞋底与下层鞋底结合,以在与脚趾部分对应的前端提供一固定的倾斜角度而形成的鞋底,它包括一嵌入下层鞋底的内前端中的弹性板,用以使下层鞋底的前端保持一在5°至20°范围内的倾斜角。
通过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可对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它优点有更加清楚的了解。这些图是:
图1是部件分解透视图,示出了按照本发明的鞋底的形成;
图2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鞋底形状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按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鞋底的剖视图;以及
图4是表示按照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鞋底的剖视图。
下面详细地描述按照本发明的鞋底。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示于图1至3中。此处所示的鞋底10由一下层鞋底20与一中层鞋底30形成。下层鞋底20形成鞋底10的下部,它与地面接触。下层鞋底20的前端向上倾斜一固定的角度α。此处,固定的角α的值在5°至20°的范围内,但最好是13.7°。此处,13.7°是考虑到人的正常脚底时脚趾的向上倾斜的角度。
在下层鞋底20中嵌有一弹性板25,用于使下层鞋底20前端的角度保持上述值。弹性板25也有一前端,它相对于其后端向上倾斜多达5°至20°。
就构成弹性板25的材料而言,弹性板25可只用塑性树脂形成。此时,其硬度要大于下层鞋底的硬度,同时又具有弹性。要不然,可将塑性树脂与从下述组中选出的任何一种材料混合,上述组包括:金属颗粒,玻璃纤维颗粒,碳纤维颗粒和玻璃碳纤维颗粒。
下面将说明各种材料的混合比例。例如,弹性板可如下所述地形成:使90%的塑性树脂与10%的金属颗粒混合;使80%的塑性树脂与20%的玻璃纤维颗粒混合;使75%的塑性树脂与25%的碳纤维颗粒混合;或者使80%的塑性树脂与20%的玻璃纤维混合。
如果使玻璃纤维颗粒与碳纤维颗粒混合,则按6∶4的比例进行混合。使不同材料按不同比例进行混合的理由是要根据鞋40的种类采用一个合适的比例。
在考虑所采用的材料的性能时,这种弹性板25具有有相当大的弹性的特性。因此,即使鞋子40已穿了很长的时间,下层鞋底的形状也不会改变。
中层鞋底30放在下层鞋底20的上表面上,它的前端同样向上倾斜。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其中,将弹性板35嵌入了中层鞋底30中。也就是说,将弹性板35嵌入中层鞋底30中,以将中层鞋底30前端的角度保持在5°至20°的范围内。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下层鞋底20的前端向上倾斜多达5°至20°。
其它细节,诸如弹性板35的材料等都与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相同,因此不再作进一步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朴东弘,未经朴东弘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146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