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移位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7201195.1 | 申请日: | 1997-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300552Y | 公开(公告)日: | 1998-12-16 |
发明(设计)人: | 陈景龙;赖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景龙;赖增 |
主分类号: | B60R27/00 | 分类号: | B60R27/00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永康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县***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移位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与轮胎有关的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使车子的前端先移入车位,再使车子后端横向移入,以使驾驶员可迅速、方便地使车子在路边停车。
在寸土寸金且车辆数目甚多的大都会中,欲寻找一个车位停车是相当困难的,即使在路边能找到一个停车位,该车位亦必然会因前后车辆的阻塞而显得十分狭小。众所周知,一般汽车的方向盘仅控制前轮偏转,故在路边的狭小停车位停车时,必须以倒车方式先将无法偏转的后轮移进停车位后,再转动方向盘以令前轮随后跟进,否则即无法使车子停妥在正确位置。然而,即使是技术熟练的驾驶员在倒车准备路边停车时,其车子在移入车位后尚必须前后移动数次方能将车子停妥,对于技术不纯熟的驾驶员,更必须耗费较多的时间与精力了;而且,以倒车方式在路边停车时,必须在车位前方的马路上有足够的空间供车子驶过后方能再倒车,否则即使有车位也无法倒车。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移位装置,其是在车子后端装设可上下移动的滚轮,使得车子前端先驶入车位时,可将该滚轮下降接触在地面,并同时将车子后端适当地撑起,而后驱动该滚轮旋转以将车子后端移入车位,从而使停车既迅速又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用移位装置,其包括:一螺杆,其由中间分隔出二段相反的螺旋,其一端是与主马达的驱动轴相结合;二支杆,其中间是呈交叉枢接,此二支杆的上端各枢设一螺套,使该螺套分别与螺杆二段不同方向的螺旋相配合,该支杆的下端各枢设一滚轮,此滚轮中心轴固设一蜗轮;一副马达,是固设在其中一支杆的适当处,该副马达的驱动轴设有一蜗杆,使该蜗杆与所述的蜗轮相啮合。
本实用新型是将螺杆与主马达装设在车子后端,当主马达驱动螺杆旋转时可控制支杆呈剪刀式活动,进而控制滚轮与地面是否接触,而在滚轮接触地面时,通过启动副马达驱动滚轮旋转而使车子后端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及功能,兹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下列附图详细说明如下。但以下所述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据以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加以限制,凡是在相同的创作精神下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任何修饰或变更,仍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具有双滚轮设计,将其装设在车子后端且滚轮末放下时的平面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活动轮放下时的平面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设在副马达的蜗杆与设在滚轮的蜗轮啮合结构的局部平面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设成单滚轮的实施例平面动作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平面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车子时,使车子后端可轻易移位而停车的俯视平面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一螺杆1、一主马达11、二支杆2、一副马达22及滚轮3,其中,上述螺杆1由中间分隔出二段相反的螺旋,该螺杆1的一端是与主马达11的驱动轴相结合,借由该主马达11可驱动螺杆1旋转。上述二支杆2的中间是呈交叉枢接,在二支杆2的上端各枢设一螺套21,并使二螺套21分别与螺杆1的二段不同方向的螺旋相配合,此二支杆2下端各枢设一滚轮3,在滚轮3的中心轴固设一蜗轮31(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支杆2的适当处固设一副马达22,该副马达22的驱动轴设有一蜗杆221,使此蜗杆221啮合于固设在滚轮3的蜗轮31(如图3所示),上述主马达11与副马达22可借由汽车的蓄电池或发电机提供所需的电力,并可通过摇控方式控制其运转与否,以方便驾驶员操作。
本实用新型是将螺杆1与主马达11装设在车子5后端(为了美观考虑,上述螺杆1与主马达11可隐避地设在后厢底盘上方),如图6所示,借此,驾驶员可以前进方向将车头先驶入停车位,而后启动主马达11以驱动螺杆1旋转,该螺杆1旋转时可驱使二螺套21同步相对靠近,使得二支杆2呈剪刀式活动而令滚轮3下降至接触地面,然后主马达11继续运转时可使支杆2将车子后端撑起适当高度,而后再启动副马达22,使得设在副马达22驱动轴的蜗杆221驱动蜗轮31旋转,进而使接触地面的滚轮3旋转而将车子5后端移入车位(如图6所示),待车子完全停妥后,再以相反程序操作以使副马达22停止,并使主马达驱动二螺套21与螺杆1相对离开并将滚轮3收起,使得滚轮3随同支杆2隐避在车子底盘内而不妨碍美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景龙;赖增,未经陈景龙;赖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0119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