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燃机废气涡轮能量回收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7213696.7 | 申请日: | 1997-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2311615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3-24 |
发明(设计)人: | 张旭;张国宣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旭 |
主分类号: | F02B27/00 | 分类号: | F02B2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8000 安徽省巢湖地***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废气 涡轮 能量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以提高内燃机功率和有效热效率,节约燃油的内燃机废气能量回收装置。
内燃机作为移动式或固定动力,已经得到广泛使用。但是,它在成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不可缺省的动力机的同时,也消耗着巨大的石油资源。内燃机比油耗的降低,意味着对能源的巨大节约。
众所周知,内燃机排气余热中含有相当的能量,在非增压高速内燃机中,废气带走的热量,汽油机占35%-40%,柴油机占25%-40%。
现有技术中的废气涡轮增压内燃机,能对内燃机的废气能量进行回收,但是,由于使用用途和构造上的原因,即增压型内燃机由于机械负荷和热负荷同时增加,需对发动机主要部件进行强化,而使发动机复杂化,造价增加,小型内燃机可靠性也有所下降。因而,大部分小型内燃机(100KW以下)没有采用这一装置,尤其是车用汽油机,由于种种原因,主要是汽油机增压除引起机械负荷、热负荷和NOx排放增高之外,还有爆震点的工作转速下降、扭矩特性和动态性能变差等问题,因此采用得更少。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非增压型四冲程内燃机废气能量回收装置,通过对废气能量的回收利用,从而提高内燃机的功率和经济性,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是,在内燃机每缸之气缸盖内,分别开设有两只不相通的排气道——排气道Ⅰ和排气道Ⅱ,同时设置开启在自由排气阶段、以便废气从排气道Ⅰ通过的排气阀Ⅰ,设置开启在强制排气阶段、以便废气从排气道Ⅱ通过的排气阀Ⅱ,各缸排气道Ⅰ接入第一排气管,第一排气管与排气总管之间,设置废气涡轮,涡轮轴与减速器连接,减速器低速级与内燃机曲轴前端皮带轮通过皮带连接或直接连接,所述排气道Ⅱ直接与总排气管相通。
本实用新型是在发动机中设置具有不同排气时间的两套排气机构,把自由排气阶段的废气通过先开的排气阀Ⅰ经排气道Ⅰ,通过第一排气管送入涡轮作功;把强制排气阶段的废气通过后开的排气阀Ⅱ经排气道Ⅱ直接送入总排气管排出。从涡轮排出的废气也从总排管排出。涡轮通过减速器将动力回传给曲轴,从而实现废气能量的回收利用。
分析表明,利用本实用新型可回收总热量的3%-8%,可以使内燃机增加10%-20%左右的功率。一般说来,由于汽油机废气能量比柴油机大,使用效果更加明显。功率的加大,比油耗也相对下降,下降幅度可达10%-20%左右,发动机功率增大后,又可尽量使发动机工作在比较经济的区域,从而更加省油,使发动机在工作总过程中的油耗还可下降若干点,发动机比质量也有所下降。比油耗下降,有害气体排放相对减少,噪音降低,对环境污染也随之减轻。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不增加发动机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并且,由于废气分别通过两个排气道排出,使排气阀的热负荷有所降低,因而,不必对发动机主要受力件进行加强。这使得利用本装置对已有发动机进行改进更为简便。
本实用新型的明显优势还在于结构简单,体积小,易于实施,完全可做到工业化生产。其工作可靠,维修保养方便,对主机不产生有害影响,适用于任何地区。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应用在内燃机上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应用在内燃机上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应用在内燃机上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排气阀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排气阀驱动机构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以下通过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2,在内燃机每缸之气缸盖1内,分别开设两只不相通的排气道——排气道(Ⅰ)2和排气道(Ⅱ)3,同时设置排气阀(Ⅰ)4,排气阀(Ⅰ)4在自由排气阶段开启,以便于自由排气阶段的废气从排气道(Ⅰ)通过(图1所示)。设置排气阀(Ⅱ)5,排气阀(Ⅱ)5在强制排气阶段开启,以便于强制排气阶段的废气从排气道(Ⅱ)通过(图2所示)。图中的进气道11和进气管22均采用已有技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旭,未经张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136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立木多功能拼花地板块
- 下一篇:多幅面滚动播出广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