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限界大间距内钳杠杆式防溜器无效
申请号: | 97227676.9 | 申请日: | 1997-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2314999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4-21 |
发明(设计)人: | 周荣;李寿恒;耿协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科兴铁道自动化有限公司;北京铁科研新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1K7/18 | 分类号: | B61K7/18 |
代理公司: | 铁道部科技情报所铁路专利咨询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曾晓芒 |
地址: | 110001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限界 间距 杠杆 式防溜器 | ||
本实用新型低限界大间距内钳杠杆式防溜器,适用于铁路编组站编发线尾部或中间站需防止车辆溜逸的线路上,使车辆溜放速度减速、停车,属对铁路车辆减速防溜的地面设备。
目前铁路编组站编发线或中间站的防溜设施,主要是制动铁鞋,靠手工作业劳动强度大,不安全,也影响效率。而编组站内使用的防溜器(包括车辆减速器、停车器)为单轴钳式结构,由于其制动钳在缓冲时距走行轨顶面的垂直距离大、侧面的水平距离小,即缓解时上部限界过高、侧面开口偏窄,只能限于编组站内使用,不适于到发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克服上述已有防溜器存在的不足,设计一种在缓解时能达到制动钳距走行轨的垂直距离小(即上部界低)、侧面水平距离大(即侧面开口大)的,并且有足够制动力的防溜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保溜现有车辆防溜器设有气缸、气缸活塞杆、力传动机构、制动钳、制动轨、底槽板、承座、压板等的基本构成,本技术方案特征是:制动钳与承座经转臂连接组成四连杆机构,力传动机构是偏心轮式的增力曲拐传动机构,曲拐上设有支撑滚轮,它与制传钳之间是挤压式连接:气缸活塞杆与曲拐上的气缸推动轴连接,曲拐经固定轴固定在垂直于承座的支座上,由此构成力放大杠杆结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比较,有以下优点:1.由于在制动钳和承座间采用了四连杆机构,使制动钳在缓解时的最低限界和最大侧面间距均能满足在线路上使用的要求;2.所采用的增力曲拐传动机构是偏心轮结构的力放大杠杆,当制动轨接触车轮时有最大的杠杆比,从而增大了制动力,缓解时还可缩小气缸行程。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正视图,图中虚线所示为缓解位,实线所示为制动位。
图2为增力曲拐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叉形支撑的左视图
图4为增力曲拐力放大的原理图,图中虚线所示为制动位,实线为缓解位。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所设计的增力曲拐3的支撑呈叉形,固定轴4在叉根,套着支撑滚轮5的滚轮转轴6以及气缸推动轴11分别设在叉尖的两边,当气缸活塞杆2位于从气缸1推出或拉入位置时,曲拐3随之以固定轴4为轴心位于逆时针上扬位置或顺时针下落位置(图1、2、4)。
四连杆机构的构成是,彼此平行的双转臂14、15两端分别经双转轴9、10连接制动钳7,经双转臂转轴16、17连接承座18,转臂14、15的最小长度应保证制动7能正常位移,其最大长度应保证当气缸活塞杆2在拉入气缸的位置时,两转臂14、15间不被锁死。当气缸活塞杆2位于从气缸1中推出的位置时,该推力通过增力曲拐3传递到制动钳,四连杆机构以其转臂转轴16、17为支点平移至制动位,制动钳37随之在上浮位置,当活塞杆2位于拉入气缸1的位置时,四连杆机构将平移至缓解位,制动钳7随之在下落位置(图1)。
增力曲拐传动机构力放大的原理如图2、图4所示,当气缸活塞杆2将曲拐3推至制动位置时,其推力为N2,力臂为L2,而支撑滚轮5与制动钳7之间的作用力为N1,力臂为L1,根据杠杆原理二个力矩相等N1L1=N2L2或N1/N2=L2/L1,也就是说支撑滚轮5的作用力N1与气缸推力N2之比,决定于气缸推动轴11的中心至固定轴4的中心距离L2与支撑滚轮转轴6的中心至固定轴4的中心距离L1之比。在制动位置时,距离L2远大于距离L1,而气缸的推力N2不变,所以制动时的作用力N1得到放大。
由于采用了四连杆机构,满足了制动钳在缓解位置时的大间距低限界的要求,加之有增力曲拐传动机构,在制动轨接触走行车辆车轮时,增力机构有最大的杠杆比,制动时的作用力可放大3~4倍,缓解时气缸的行程可缩小,并且气缸行程和制动钳行程基本相等。上述结构的防溜器在线路上是双侧安装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科兴铁道自动化有限公司;北京铁科研新技术研究所,未经沈阳科兴铁道自动化有限公司;北京铁科研新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2767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