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尾矿坝及灰渣坝的双坝安全堆筑法无效
申请号: | 98101376.7 | 申请日: | 1998-04-16 |
公开(公告)号: | CN1232130A | 公开(公告)日: | 1999-10-20 |
发明(设计)人: | 赵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晖 |
主分类号: | E21C47/10 | 分类号: | E21C47/10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吉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大珠 |
地址: | 130012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尾矿 灰渣坝 安全 堆筑法 | ||
本发明涉及物料堆放法,特别涉及一种尾矿坝及灰渣坝的双坝安全堆筑法。
如公众所知,非煤矿山尾矿坝及发电厂灰渣坝是矿山及发电厂基建的重要设施,是保证非煤矿山及发电厂正常生产的重要环节。随着非煤矿山及发电厂建设和生产规模日益增大,选矿厂排出的尾矿量及发电厂排出的灰渣量也急剧增加,随之而来的许多有关尾矿坝及灰渣坝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突出,尾矿坝及灰渣坝出险、坍塌、溃坝等恶性事故时有发生。此外,尾矿坝及灰渣坝的建筑购地、投资等居高不下,扩大库容或延长尾矿坝及灰渣坝服务年限等同题也困扰着矿山和发电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尾矿坝及灰渣坝带病运行、存在隐患较多的(包括险库)占44%以上,尾矿坝及灰渣坝的稳定安全问题愈加突出。
目前,我国传统的尾矿坝及灰渣坝的筑坝方法是上游法,如附图1所示为上游法堆筑的尾矿坝及灰渣坝,先是在一山沟斜坡的下游筑一初期坝(1′),采用当地土石堆坝,外坡比1∶2,内坡比1∶1.6,顶宽3m,而后采用自然堆积或渠槽法,人工堆积子坝形成尾矿堆积坝(2′),外坡比1∶5,再将尾矿浆及灰浆由排放管(3′)排出,干滩长L≥70m,坡比1∶100,形成的浸润线抬高从外坡逸出,造成坝脚沼泽化(4′),坝体内的浸润线为(5′),在上游顶端设一排水井(8′),上游法所筑尾矿坝及灰渣坝纵向剖面自上而下尾矿及灰渣由粗变细,直至底层有细泥夹层或冰冻层(6′)及颗粒极细的矿泥及灰浆(7′),水由排水井(8)排出,由于尾矿及灰渣充填密度纸,坝体内有细泥层(7′)及冰冻层(6′)及浸润线抬高从而外坡有渗水逸出,极易造成渗流破坏,抗震稳定性差,但其优点为筑坝工艺简单、易于维护管理。
国外多采用下游法堆筑尾矿坝及灰渣坝,其下游法所筑的坝体构造如附图2所示,在一山沟坡面上间隔一定距离设两个初期坝(1″)、(6″),采用堆石体,堆成坝趾排渗体(1″),并分期分层堆筑坝体(2″),再采用水力旋流器(3″)将矿浆及灰浆分级,粗颗粒沉积在下游面,细泥浆流入坝内侧,再将粗矿沉积,分层碾压形成(4″),剩下的尾矿浆及灰浆(细颗粒)堆积于(5″),初期坝(6″)采用土石堆筑,外坡比1∶2,内坡比1∶1.6,顶宽3m,底部反滤排渗层(7″)采用砂石料及土工布,使浸润线(8″)降低,水由排水井(9″)排出,下游法的优点在于尾矿及灰渣堆积坝不再建在充填密度较低的尾矿、灰渣冲积滩上,外坡的坡度可以陡些,下游面的粗尾砂及灰渣可按规定分层,压实作业,下游面底部排渗水系统可以控制和降低坝体内浸润线(8″)位置,抗震性能好。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国内外两种尾矿坝及灰渣坡的筑坝方法存在的种种缺陷,而提供一种非煤矿山尾矿坝及发电厂灰渣坝的双坝安全堆筑法,此法所堆筑的坝体安全,稳定,初期坝的投资小、库容大,有利于尾水及灰水的回收利用,外排水固体颗粒含量可控制在200mg/t以下,有利于环境保护。
本发明的技术构思:
依据本发明的目的,针对国内外两种筑坝方法,即上游法存在的缺点,尾矿及灰渣充填密度低,坝内存在细泥夹层,浸润线位置较高,易造成渗流破坏,抗震稳定性差,以及下游法存在的缺点是筑坝需大量的粗尾矿及粗灰渣,如果没有足够的粗尾矿及粗灰渣保持尾矿堆积坝及灰渣坝坝顶标高超过坝内水面的升高,就要用当地土石等材料,以补充尾砂及灰渣量的不足,显然增加尾矿坝及灰渣坝的投资,此外利用水力旋流器进行尾矿及灰渣分级及采用推土机坝上碾压作业等又给生产管理带来不便,本发明针对上游法及下游法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非煤矿山尾矿坝及发电厂灰渣坝的双坝安全堆筑法,它是采用相距为60-120m的两座初期坝,即内外初期坝,并在内外初期坝基础上按传统堆坝方法,或宽渠槽法,多渠槽法或集中排放矿浆及灰浆,在两座初期坝上轮流交替堆坝,逐渐升高,在内坝坡增设排渗层,即用土工布包缠盲沟、盲管等,并与外初期坝相连,以期将渗滤水排出坝外,获得干燥稳定坝体。
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内容及实施例:
图1为常用上游法堆筑的尾矿坝及灰渣坝的剖视示意图。
图2为常用的下游法堆筑的尾矿坝及灰渣坝的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双坝安全堆筑法堆筑的坝体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剖视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晖,未经赵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013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机腐植酸肥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定时提醒人们提高时间利用率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