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锆硼掺杂纳米晶巨磁阻抗薄带材料及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8110340.5 | 申请日: | 1998-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611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2-28 |
发明(设计)人: | 梅良模;陈晨;郭慧群;刘宜华;栾开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14 | 分类号: | C22C38/14;C21D8/12 |
代理公司: | 山东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旭东 |
地址: | 2501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铁锆硼 掺杂 纳米 磁阻 抗薄带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铁锆硼掺杂纳米晶巨磁阻抗薄带材料及制备方法,属于功能材料技术领域。
1992年,日本名古屋大学的毛利佳年雄等,首先在非晶Co70.5Fe4.5Si15B10丝中发现了巨磁阻抗效应。后来其他人在非晶Co75-xFexSi15B10薄带也测到了巨磁阻抗。他们利用Co基非晶薄带(或丝)的小的负磁致伸缩,在外加纵向应力或外加横向磁场下进行低温退火,形成横向磁各向异性,从而产生巨磁阻抗效应(参考文献:1.K.Mohri,K.Kawashima,H.Yoshida and L.V.Panina,IEEE Trans.Magn.28(1992)3150.2.F.L.A.Machado,C.S.Matinss,S.M.Rezendes,Phys.Rev.B51(1995)3926)。这类Co基非晶态(CoFeSiB系或CoCuNbSiB系)丝、非晶薄带或非晶薄膜存在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温度稳定性差,温度引起的时效老化严重。它的第二个缺点是热处理工艺复杂,需在外加纵向应力或外加横向磁场的条件下进行退火热处理,使成本提高。这类材料的再一个弱点是四元或五元系,因而元素掺杂对饱和磁场和磁阻抗的调控作用相对地比较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材料的弱点,提供一类温度稳定性好,热诱导时效老化小,饱和磁场和磁阻抗比可以调控的高灵敏度的巨磁阻抗薄带材料,其次是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主要内容是:其一,采用新的铁锆硼(FeZrB)材料其组分为Fe100-x-y-zZryBzMx,其中x=0~5,y=5~10,z=3~10;掺杂的物质M是铜、钒、铬、镍(Cu,V,Cr,Ni)金属材料中的一种,其二,将所需的原料通过熔炼、快淬,形成铁锆硼(FeZrB)基的非晶态薄带材料;再经过退火热处理,一方面使其变为纳米晶,再一方面以形成横向磁各向异性;从而得到纳米晶巨磁阻抗薄带材料,具体工艺步骤如下:
(1)首先将铁、锆、硼和掺杂物M原料,按合金成分配比称料,放入真空电弧炉内,然后进行抽真空,当真空度达2×10-1pa以上时,充入惰性气体氩,气压控制在1.1~11.2Pa,这时开始进行电弧熔炼,熔炼温度为1400~2000℃,时间为10~30分钟,随炉冷却后得到母合金。熔炼母合金也可以在真空电炉或真空感应炉内进行,其真空度、熔炼温度范围、熔炼时间等与电弧熔炼基本相同。
(2)将熔炼好的母合金放入石英或氮化硼坩埚内,坩埚底部开有一个宽为0.1~0.5毫米,长为0.5~1.5毫米的矩形小孔,再将装有母合金的坩埚置于真空系统中的高(中)频感应炉(线圈)内,感应炉正下方为一20~30厘米的纯铜或铜合金辊轮,辊轮表面光滑平整,然后对系统进行抽真空,当真空度达到2×10-1pa以上时,充入惰性气体(如氩)保护,此时开始感应加热,加热温度为1300~1600℃,时间为5~10分钟,待母合金熔化后,转动辊轮,转动速度为20~60米/秒,等到转动速度稳定后,利用压力在50~100Pa氩气流,吹压熔化了的母合金从坩埚底部的小孔喷出,喷射到转动的辊轮表面,因快速冷却而凝固成5~20毫米宽,20~50微米厚的非晶薄带。
(3)将得到的非晶薄带置于真空退火炉中,而后抽真空,待系统的真空度优于3×10-3pa时,再充入惰性气体(如氩)进行保护,加热进行热处理,热处理温度为500~600℃,保温时间为3~6小时,然后随炉冷却,最终得到30~50纳米大小的纳米晶组织,同时形成横向磁各向异性,获得高MI比、高灵敏度的巨磁阻抗薄带材料。
采用本发明制成的铁锆硼掺杂的纳米晶巨磁阻抗(GMI)薄带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同时简化了生产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适合于大批量生产。
实施例1:
将原料按照Fe88Zr7B4Cu(即88at%Fe,7at%Zr,4at%B,1at%Cu)的成分配料,换算成重量百分比为86.8wt%Fe,11.3wt%Zr,0.8wt%B,1.1wt%Cu,使用原料的纯度为99.9~99.99%,将配好的原料放入电弧炉内,抽真空到3×10-1pa,充入大约5.6Pa的氩气,将电弧电流保持在270A,在1600℃温度下,反复熔炼,时间为15分钟,随炉冷却后形成均匀的钮扣状的母合金,将炼成的母合金破碎成小块,装入真空系统中底部开有小孔的石英坩埚内,小孔的宽度为0.4毫米长为1.0毫米,关闭真空系统,进行抽真空,至8×10-3Pa时,充入5.6Pa的氩气。接通感应炉,开始对合金加热,到呈液态,在1600℃下保温5分钟,启动辊轮转动,线速度约为22米/秒。待辊轮转动平稳后,在石英坩埚上端口快速通入压强达50Pa的氩气,将熔化了的合金穿过底部小孔,喷射到转动的辊轮表面,凝固成30~50微米厚的非晶合金薄带。把非晶合金薄带放入真空退火炉中进行热处理。将退火炉抽真空至3×10-3Pa,快速升温到550℃,保温4小时,然后自然随炉冷却到室温,最终得到30~50纳米大小的纳米晶组织。在10MHz下,其磁阻抗(MI)比ΔZ/Z=[Zmax(H))-Z(75Oe)]/Z(75Oe)=264%,灵敏度可达30%/Oe,其饱和磁场为52Oe。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1034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