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体雾化微晶贮氢电极合金无效
申请号: | 98114068.8 | 申请日: | 1998-06-11 |
公开(公告)号: | CN1239332A | 公开(公告)日: | 1999-12-22 |
发明(设计)人: | 侯万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M4/38 | 分类号: | H01M4/38;H01M4/04;H01M4/26;C22C1/00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沈阳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晨 |
地址: | 110015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雾化 微晶贮氢 电极 合金 | ||
本发明涉及贮氢材料,特别提供了一种1∶5型气体雾化微晶贮氢电极合金。
贮氢材料是近十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材料,目前贮氢材料的主要制备方法有三种:(1)目前已应用于工业生产的″铸锭-破碎-球磨-筛分″工艺,该工艺主要优点是投资少、见效快、适合大批量生产,主要缺点是:①工艺较为复杂,工序多;②合金成分不易控制,成分均匀性差,容易产生成分偏析而使合金性能不稳定;③工作环境差,粉尘污染比较严重;④制备的合金多数含钴,故成本较高。(2)机械合金化工艺,即采用机械球磨的方法直接将合金原料合成贮氢合金,该工艺尚处于研究阶段。(3)快速凝固工艺,包括两种:①快淬工艺,即将合金液流采用辊子快淬的办法制成合金碎屑,然后再球磨。其优点是成分均匀,偏析少。其缺点是需进一步退火,也增加了一道球磨工序。②气体雾化工艺,即将合金液流用高压惰性气体在真空雾化室中破碎成合金液滴,并与合金发生热交换使之冷却成固态合金粉末。其优点是①成分均匀,偏析少;②颗粒呈球形,填充性能好;③一次雾化成粉,工艺筒单,成本低,更适宜规模生产;④由于是微晶合金(晶粒直径d<5μm),使合金在吸放氢过程中抗粉化及腐蚀能力提高,从而使合金电极循环寿命提高。其存在的问题是合金的活化性能很差,需经几十个周期的吸放氢循环才能达到饱和吸氢,从而使合金电极制造周期长、成本增加。有资料报道,可以通过机械球磨来改善合金的活化性能,但机械球磨增加了一道工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1∶5型气体雾化微晶贮氢电极合金,其在保持电化学容量高的同时,活化性能有显著提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1∶5型气体雾化微晶贮氢电极合金,其特征在于合金化学成份为(重量百分比):
RE Ni Al Cu
31~38 50~60 1~8 4~8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合金优化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
雾化温度T=1670~1770K
雾化压力P=0.5~5.0MPa
质流比Qm=0.5~2.5
雾化气体为氮、惰性气体。
或者,雾化气体为氮、惰性气体与氢气的混合,氢气的量不超过10%(体积比)。
从根本上说活化就是贮氢合金与氢原子发生反应,达到饱和吸氢量的过程,即:
本发明就是通过设计新的化学成分并控制合金的冷却速率(通过控制雾化工艺来实现),使合金在凝固过程中沿晶界析出第二相,由于第二相的析出,使合金在吸放氢过程中,由于合金基体与第二相膨胀系数不同,导致在界面处形成微裂纹,随着吸放氢的进行,裂纹扩展直至颗粒沿晶破碎,从而出现大量利于活化的新鲜反应界面,加快了吸放氢反应速率,合金的活化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本发明所提供合金活化次数:1~3次;电化学容量:280~320mAh/g,下面通过实施例详述本发明。
附图1为活化次数与容量关系。
实施例1
将合金原料按化学配比Rt31.0,Ni59.0,Al6.0,Cu4.0考虑烧损放入真空炉中,其中RE为市售的混合稀土,主要含镁、铈。熔炼成均匀合金,然后将其雾化成合金粉末,雾化工艺为:
雾化温度:1720K
雾化压力:5.0MPa
质流比:1.5
制得的合金粉末过200目筛,将制备的合金粉末混入10wt%铜粉,再加入少许粘结剂(如3%PVA溶液)制成糊状涂到泡沫镍网上,凉干后冷压成电池负极,用NiOOH做电池正极,并采用正极过量原则,电解液为6M KOH溶液,制成开口电池,用EMC装置恒电流条件下测置合金的电化学性能。充电、放电电流为:
第一及第二周期:I充=I放=30mA/g
第三周期:I充=I放=60mA/g
放电截止电压为1.0V。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1406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再生能源气化炉
- 下一篇:用于交易处理系统的信用状态检验系统和检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