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有槽隔离结构的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8120223.3 | 申请日: | 1998-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213860A | 公开(公告)日: | 1999-04-14 |
发明(设计)人: | 东乡光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L29/78 | 分类号: | H01L29/78;H01L21/336;H01L21/76;H01L21/824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穆德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隔离 结构 场效应 晶体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带有槽隔离结构的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涉及带有利用LOCOS方法形成的场绝缘膜的场效应晶体管和带有例如槽DRAM单元的槽隔离结构的场效应晶体管,本发明还涉及上述场效应晶体管的制造方法。
在形成半导体器件的元件隔离区情况下,已经广泛使用了适于微型结构的槽隔离方法。图1A-1E是按照制造步骤的顺序表示该槽隔离方法的截面图。如图1A所示,在硅衬底3上形成硅氧化膜6,在此硅氧化膜6上形成硅氮化膜5。另外,选择去掉位于将要形成槽隔离部分的位置的那部分硅氧化膜6的硅氮化膜5。
然后,如图1B所示,用硅氮化膜5和硅氧化膜6作掩模,腐蚀硅衬底3,从而在硅衬底3中形成槽7。
此后,如图1C所示,去掉硅氮化膜5和硅氧化膜6,然后以被掩埋在槽7中的状态形成用于元件隔离的绝缘膜2。
接下来如图1D所示,在整个表面上形成氧化膜30,然后在整个表面上形成栅极膜1,如图1E所示。
另外,应指出:对于微型结构来说,基于LOCOS(硅的局部氧化)方法的元件隔离方法没有槽隔方法更适合,但是其包括简单的制造步骤。
图2A-2D是按照制造步骤顺序表示基于LOCOS方法的元件隔离方法的截面图。如图2A所示,在硅衬底3上形成硅氧化膜6和硅氮化膜5,然后选择去掉位于将要形成元件隔离部分的位置的那部分硅氧化膜6和硅氮化膜5,以暴露衬底的表面。
接着,如图2B所示,用硅氮化膜5作掩模,氧化该衬底的表面,从而在衬底表面上形成硅氧化膜31,其中该膜用作元件隔离部分。
然后,如图2C所示,去掉硅氧化膜6和硅氮化膜5,在硅氧化膜31的部分之间形成元件区域32。
接下来,如图2D所示,形成栅绝缘膜33,然后形成栅极膜1。
在如上所述利用氧化形成绝缘膜的情况下,在没有,例如绝缘膜的图形存在于硅衬底上时,从硅衬底的表面均匀地输送氧,从而形成具有均匀厚度的氧化膜。但是,在绝缘膜的图形存在于硅衬底上的情况下,从硅衬底的表面输送氧会不均匀,这样,在所述图形的端部附近的部分氧化膜变薄。
图3A-3E是按照制造步骤的顺序表示制造槽DRAM的方法的截面图。如图3A所示,在硅衬底3表面上形成衬底平板电极(plateelectrode)16,另外,还形成场绝缘膜19、硅氧化膜14、硅氮化膜13和硅氧化膜12。此后,形成槽20,并且,在位于衬底平板电极16下面的所述槽20的内表面部分中利用叠置或堆叠形成电容电极17和电容绝缘膜18,在场绝缘膜19的侧表面上形成硅氧化膜15。
接下来如图3B所示,以掩埋在槽20中的状态形成硅膜21,并且,如图3C所示,去掉位于硅氧化膜12上的部分硅膜21。结果,由硅形成的存储电极22留在槽20中。
然后,如图3D所示,去掉硅氧化膜12,之后,为了把由含杂质的硅形成的存储电极22和相邻单元的传输栅(transfer gate)的栅极24隔离开,氧化存储电极24的上部分,从而形成氧化膜34。
此后,如图3E所示,去掉硅氮化膜13和硅氧化膜14,并形成栅绝缘膜25,形成栅极24和侧壁绝缘膜26,另外再形成源-漏区27。
接着,如图3F所示,在硅氧化膜15上形成电极28。
另一方面,在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7-94503中,公开了一种方法,根据此方法,在氧化衬底表面之前,杂质注入到硅衬底中,用以控制氧化膜的厚度。具体地讲,根据日本专利申请特许公开7-94503中公开的方法,氮离子和氩离子注入到硅衬底中,然后热氧化硅衬底的表面,从而控制氧化速率。如图10中所示,如果注入到硅衬底中的杂质的量增加,那么得到的氧化膜的厚度也改变了。
采用槽隔离结构(见图1A-1E)的场效应晶体管的栅绝缘膜30不具有鸟嘴状物,并且在氧化过程中,氧不能均匀地从硅衬底表面输送,所以位于槽隔离部分的端部附近部分栅绝缘膜变薄。结果,与所希望的氧化膜厚度相比,在槽隔离部分端部附近的氧化膜的击穿电压劣化,从而氧化膜的可靠性降低了。
在利用基于热氧化方法(见图2A-2D)的LOCOS(硅的局部氧化)形成元件隔离部分的情况下,位于元件隔离部分的端部附近的那部分栅绝缘膜33的厚度由于鸟嘴状物(硅氧化膜31的端部)而比栅绝缘膜的中间部分厚,并且不会比设计所希望的绝缘膜厚度的厚度薄。结果,绝缘膜的击穿电压不会比具有希望厚度的绝缘膜的击穿电压坏。但是,在场效应晶体管进一步微型结构化的情况下,由于鸟嘴状物,所以很难形成窄元件区域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2022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纤光缆的端头组件
- 下一篇:驱动图像传感器的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