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源市区车用线(道)路无效
申请号: | 98126312.7 | 申请日: | 1998-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12587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0-07-05 |
发明(设计)人: | 张恒敬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恒敬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8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源 市区 车用线 | ||
本发明是一种供车辆使用的市区道路,其特点车辆行驶的动力:由道路以“人工风”和“行波路”方式供能,它不同於电车线路(包括地铁)之处在於车辆上无需电动机,不同於缆车线路之处是没有缆绳与车辆连接,因而运行自由度高,能使最为普及最为简单的车辆——自行车获得部分或全部行驶动力,如果在市内建成这种道路网,增加骑自行车的优势,将会对我国城市的两大难题,交通不便及车辆废气污染作出贡献。此外如果单从减少城市汽车废气出发,在交通干线上修建供汽车行驶的“行波路”也是有益之举,此路既像一条汽车传送带,发动机不用启动,但又与后者不同,其车轮是转动的,特点还是自由度大,能方便地在它与普通道路上双向过渡。
下面对此有源车用线路的两种基本供能方式“人工风”及“行波路”分别加以叙述:
一、“人工风”方式
主要向某些人力及蓄电池供能的车辆供能,它们是自行车、电动自行车、蓄电池驱动的小型三轮或四轮车以及滑旱冰者,即只能建成一种供上述车辆通行的轻型道路。
1、道路结构,显然如果采用人工风,道路必定由往返两条单行管路构成。在管路中每隔一定路段置一电动风机以产生人工风,一般将风机轴线对准管道轴线以提高产风效率,在风机左右或下方设有车行岔道,在风机进风口处装有过滤尘土的装置(如装上吸尘器的过滤纸袋)。进出风口还装有提高风机效率的导流板,管道的墙和天花板应作吸音处理,在线路的终端站有一组弯曲180°的弧型导流板,它可使空气由“返”管折回到“往”管,这样可减少空气的动能损失,另外还保持了大部分空气的循环使用,有利於安装空调,自行车的进出口管道应该顺应风的走向并位於相邻风机站的中点,因为此处空气的压力和管外大致相等。当然此进出口管道由於主管风的吸引和分岔会有一些空气流通,这正好维持了空气的新鲜。管的尺寸:内高2.1~2.2m,宽度应视交通量而定,但过宽应增设断续的隔墙,以减少风能的紊流损失,地面有油漆标示的行车分道线,规定不得频繁越线以减少车辆的相互干忧。在线路遇上较大坡度时可增设“行波路”,此行波路的原理及效能容稍后叙述。
此专用管路可设於地下,半地下以及架空,但城市中地下管道密布,又因自行车比汽车轻而慢,启动及刹车对道路的冲击力小,管路可做得轻巧。因此,更适於架空,对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为了节约空间“往”、“返”管路可垂直重叠起来,甚至在上层管道顶上还可修建存车长廊,即三倍地利用了地面面积。
建设这样的道路尽管花费颇巨,此处无从估算,其效果却十分诱人,现列举如下:
2、效益:
a、增加车速,众所周知,骑车人(包括人与车)没有什么流线形可言,风阻系数大,使高速骑车特别费劲。若在风道中吹着与车等速的风,就等於消除了人与车的风阻,以下根据以实验为基础的计算,可清楚地了解到人工风的作用,计算以举例的方式说明事情的性质。
在无风、不拥挤、良好的平路上一个中等体力的人大概能以15km/hr的速度骑行,他的体重假定为60kg,自行车重20kg,摩擦系数取平均值0.015,(车胎性能及充气程度对此有较大影响)用以克复摩擦阻力的功率为:单位为KW(千瓦),其中G为人与车的总重为(牛顿),F表摩擦系数,V表速度,当速度为15Km/hr时当速度为15Km/hr时用以克复风阻的功率其中W为风阻系数,自行车连人为0.021,V为风当速度为15km/hr时当速度为20km/hr时当速度为25km/hr时由上可以看出:
当车以15km/hr行进时,车手输出功率为49+20=69瓦,它大致等於骑车人群的平均体力。
当车以20km/hr行进时,车手输出功率为65+47=112瓦。
可见以时速20km骑行比时速15km要累得多,但若在20km/hr风速的风道中以20km/hr的速度骑行,骑手仅克复摩擦阻力,即输出65w即可,这正是普通人可以胜任的,保守一点,将风道中的风速定为20km/hr是合适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恒敬,未经张恒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1263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中文著者形音取号法
- 下一篇:高密度电连接器制造方法及其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