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车的驱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8201800.2 | 申请日: | 1998-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320523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5-26 |
发明(设计)人: | 宋鸿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鸿泉 |
主分类号: | B62M23/02 | 分类号: | B62M2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奥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朱黎光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车 驱动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动车的驱动装置,尤指一种利用电力驱动装置(电动马达)来推动自行车、踏板车、人力三轮车等电动车的驱动装置创新。
目前,脚踏车(自行车)、踏板车等是以人力驱动,本身不需要填加任何能源,而无空气污染的问题,再加上脚踏车轻便,又具有运动健身的功能,以及在使用上又不受年龄层的限制,所以能普遍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将脚踏车视为交通工具,同时也作运动健身器来使用,而有舍机车改骑乘脚踏车的潮流已渐形成。
由于脚踏车本身不具动力,所以在人们做休闲骑乘时,往往会发生前往的行程轻松愉快,但在回程或上坡路段时就会费力疲惫的感觉。若能在脚踏车上加上动力装置将可以让使用者在回程与上坡路段也能轻松愉快的骑乘,使脚踏车更具休闲价值。
于是就有早期使用汽油引擎驱动的动力脚踏车问市,该动力脚踏车因使用汽油能源有空气污染的问题,业者遂将汽油引擎改为电动马达(电动机),而创造出许多不同型式的电动脚踏车,如附件所示。
该等电动脚踏车不外是将电动马达置挂于车架的后段间固定,再配合传动件将动力传递到后轮的轮轴上,来带动脚踏车后轮转动,进而使脚踏车前进;或者是将电动马达置挂于车架的五通管附近,将动力传递到前链轮上,再将动力经由链论(皮带轮)、链条(皮带)传递到后轮,来带动后轮转动,使脚踏车前进。不管哪一种传递方式,都具有下列共同的缺点:
1.电动马达都是外挂于车架上,而有体积增大,占空间。
2.间接将动力传递到后轮,能源损耗大的问题。
3.电动马达都是外挂于车架上,容易遭灰尘覆盖破坏,影响使用寿命。
4.尤其是在小型的休闲脚踏车与踏板车上使用时,其电动马达与动力
传递元件所占的空间比率更为凸显。
由前述得知,一个合理而实用的电动车,除了要不造成空气污染,又能够提供动力辅助让使用者能轻松的做休闲骑乘外,更排除电动马达外挂的设计,以及将动力直接传到轮子上,使电动车(脚踏车)维持轻巧不占空间与减少动力损失,为本实用新型所要突破解决的问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电动马达、轮圈、轮胎、链轮,或进一步的与刹车器等结合在一起的电动车的驱动装置,使电动马达能将动力直接传递到轮胎来减少动力损失,以及能维持电动车原有空间形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
一种电动车的驱动装置,其主要含有:
一轮圈的中央部位设有一轮毂与一毂盖盖结即螺丝锁结固定,并在该轮圈的外经间设有一结合部组合;该轮毂内部具有适当的容纳空间,并于底部中央设有一轴孔;该毂盖为一碟状体,在中央处贯设有一穿孔;
一电动马达,是安装于轮圈的轮毂内部的容纳空间内结合固定,其传动轴两端分别穿过轮毂与毂盖的中央穿孔透出于外,并在末段形成螺纹段;
一链轮,是常见于一般脚踏车使用的链轮,安装于毂盖侧面上固定,并与传动轴结合;
一轮胎,是安装于轮圈的结合部上定位。
上述电动车的驱动装置也可以不包括链轮,即该驱动装置在踏板车上安装使用时,可以不结合链轮。
该驱动装置可进一步的在轮圈的轮毂侧面安装一刹车器固定结合,该刹车器并与电动马达的传动轴结合。
该轮圈的结合部呈环状凹槽,使两侧形成凸缘,并在环状凹槽的中央再向内形成一环较深的逃避凹槽。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如下优点:利用前述组合,电动马达是安装于轮圈的轮毂内隐藏,可以将动力直接传递到轮圈,直接带动轮圈与轮胎一起转动,减少动力损失。
兹列举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具体实施例,配合图示说明,详细介绍装置内容及所能达成的功能效益如下:
【图示简单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外观图。
图3.是轮圈与轮胎结合断面图。
图4、5、6是本实用新型在电动车上应用的实施例图。
【图号说明】
10……轮圈 11……轮毂 12……毂盖
13……结合部 14……容纳空间 15……结合孔
16……凸缘 17……逃避凹槽 20……电动马达
21……传动轴 30……链轮 40……轮胎
41……胎唇 50……刹车器 A……驱动装置
B……前叉 C……后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鸿泉,未经宋鸿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018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