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自动节能离合辅助器无效
申请号: | 98208381.5 | 申请日: | 1998-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2345396Y | 公开(公告)日: | 1999-10-27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臣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文臣 |
主分类号: | B60K41/02 | 分类号: | B60K4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615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自动 节能 离合 辅助 | ||
本汽车自动节能离合辅助器涉及机械类汽车离合器附件技术领域。
众所周知,现所使用的离合器,是受设在驾驶室中的脚踏板操作,实现换档变速,操作过程中司机有时手忙脚乱,比较复杂,且不够灵活,易发生交通事故,从离合器的本身的结构上讲,它是靠摩擦片的离合动作实现的,而摩擦动作产生热量,耗费油料,且离合器传动部件易损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离合器的辅助器件,使其达到自动离合,节省燃料,简化操作程序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由主动盘、从动盘、第一、二传力齿环、滚柱、坡型齿环、离心控制圈、回位簧、波型弹环、U型弹簧、支撑滑动滚珠、轴承片、定位卡环、主动钢片、油封罩组成汽车自动节能离合辅助器-的整体结构。
在主动盘与从动盘之间设有第一、二传力齿环、滚柱和坡型齿环。第一、二传力齿环分别具有不同方向的棘齿和螺旋键,分别与主动盘和从动盘相啮合,可滑动,相互传递动力。
由于采用上述方案,从而本实用新型达到了自动离合,节省燃料,简化操作程序的目的,又灵活方便,减少机体磨损,使用寿命长,省力,有利于安全行车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及图面说明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1、主动盘 2、从动盘 3、第一传力齿环 4、滚柱
5、坡型齿环 6、第二传力齿环 7、离心控制圈 8、回位簧
9、波型弹环 10、U型弹簧 11、支撑滑动滚柱 12、轴承片
13、定位卡环 14、主动钢片 15、油封罩
图中的主动盘(1)和从动盘(2)由两排支撑滑动滚珠、轴承片、定位卡环,支撑、滑动、定位连接。第一传力齿环(3)的外径设左螺旋键与主动盘(1)上的螺旋键相啮合,可滑动,并均设三个U型回位弹簧座,此座与主动盘(1)上的弹簧座相对,其朝从与盘(2)方向设棘齿,与从动盘(2)上的棘齿相啮合,内设台阶,台阶面与滚柱(4)接触。坡型齿环(5)内设台阶齿键,与从动盘(2)上的齿键连接,朝从动盘(2)方向设三个坡,坡上装滚柱(4),与第一传力齿环(3)设有的台阶面接触,可滑动。第二传力齿环(6)的内径上设右螺旋键,与主动盘(1)上的螺旋键啮合可滑动,其外径设槽,槽内装离心控制圈(7),朝从动盘(2)一端设棘齿,与从动盘(2)上的棘齿啮合,另一端设槽,槽内装波型弹环(9)。主动盘(1)与从动盘(2)外部相接处,均设油封,以保证良好的润滑条件,可使各部件转动灵活,延长使用寿命。
当发动机加速时,第一传力齿环(3)受它本身惰性力及外径螺旋的作用及内侧台肩壁与滚柱(4)的摩擦力,使滚柱(4)滚向坡型齿环(5)的上坡方向。同时可使第一传力齿环(3)迅速移向从动盘(2),由本身的棘齿与从动盘(2)的棘齿啮合,主、从动盘成为一体运转,将发动机动力传递给传动部分,此时第二传力齿环(6)受它本身棘齿与从动盘(2)上的棘齿的推力和其外径槽内离心控制圈(7)的离心力作用及离心圈上设有的坡型作用使其受到定位控制,且在加速和减速时不能来回滑动。
当发动机减速时,从动盘(2)的转速超过主动盘(1)的转速,第一传力齿环(3)受它本身棘齿与从动盘(2)棘齿的推力及其外径装U型弹簧的作用及螺旋力的作用,可迅速与从动盘(2)的棘齿分离,在此同时,滚柱(4)由转速差的反向摩擦的作用,已滚向了坡型齿环(5)的下坡处,可使发动机动力于传动部分切断,使汽车滑行及变档。
在下坡时如需发动机控制车速,可摘档熄火踏离合器,挂上所需档位,松离合器踏板,可达到发动机控制车速效果。因熄火时离心圈(7)失去离心力,由回位弹簧(9)的作用下自动回位,第二传力齿环(6)在波型弹环(9)的弹力作用下可自动移向从动盘(2),由它两者的棘齿相互啮合,由于第二传力齿环(6)与主动盘(1)之间的螺旋力的作用,可使发动机控制的车速惯性力越大,从动盘(2)与第二传力齿环(6)的棘齿啮合的就越可靠牢固。这时打开点火开关(汽油机)或松开熄火按扭(柴油机),在不加油门的情况下,车速可继续受到发动机的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文臣,未经王文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083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