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变速、减震、省力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8214441.5 | 申请日: | 1998-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366351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3-01 |
发明(设计)人: | 余义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义伦 |
主分类号: | B62M23/00 | 分类号: | B62M2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414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变速 减震 省力 装置 | ||
自动变速、减震、省力装置主要用于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上。
已知的交通运输工具上的调整车速的变速机构是利用效组齿轮与离合器、变速调节器配合来改变车子的运行速度,它存在的不足是:操作系统较复杂,变速机构重,增加车子的自身重量,车子的生产成本高;非机动车靠电瓶、人作为驱动车子行驶的动力,这类车存在的不足是:行驶在下坡路上,车速过快,只好利用刹车装置将势能损耗掉来换取车速的降低,行驶中的无数次刹车将蹬车转动的力液费掉,而行驶在上坡道路时,单一的脚蹬力或电瓶驱动力又无法顺利通过;脚蹬车,使车转动的力,在现有构造的自行车中效率较低。为提高汽车、火车的载重量和速度,现有技术是增大车轮的直径,使与道路接触面积增大,这就影响车速及车子的生产成本;速度要快只好提高车轮内胎的充气压力,使气压在441千帕(4.5千克力/平方厘米)以上,增加了车轮的制造成本和车子的振动;采用弹簧钢板、弹簧、减震器来消除行驶中道路对车子的振动,增加车子的自身重量和车子的制造成本;采用降低车胎内气压,使之压力在147千克(1.5千克力/平方厘米)以下,使车子的行驶速度和载重量会大大降低。因此,需用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去克服上述的不足,这就是本发明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用于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等交通运输工具上的自动变速、减震、省力装置,通过该装置实现节约能源、减少振动、提高车速、骑车省力的目的。
自动变速、减震、省力装置的原理分别是这样的:
自动变速的原理,对于用链条作传递力的链盘上开有数个滑槽,滑槽上有滑杆、动力杆、变速胎,滑杆、动力杆与变速胎接触或分离。当车载重量增加或因车的速度提高,使传动链条上的拉力增加,这种拉力作用在做功的传动杆上,使该部位动力杆、滑杆移动,造成变速胎受力部分变形,直径缩小,直到变速胎内的气压与链条的拉力平衡时,变速胎不再变形。变速胎受力部位直径的缩小,就相当于链盘直径缩小,而使车速自动的降下来。反之,当车载重量减少,链条上的拉力降低,使链盘上做功的动力杆与变速胎的压力降低,即变速胎内的气压大于链条的拉力,使变速胎直径变大或复原,使车速提高,从而实现对车速的无级调速。把变速胎上的气嘴接在压缩气源或放气管上,调节调压阀可随时改变车子速度范围,以适应不同道路的车速。
省力装置的原理是:将刹车力储存在弹性的发条上,然后再将发条的能量释放出来去驱动车子的行驶。在非机动车上装上发条、变速机构、磨擦轮及控制机构,当车行驶在下坡簧降速或紧急刹车时,手拉动龙头上的储能杆即刹车杆移动,经拉线将储能轮与车轮摩擦接触,利用刹车、降速过程中车轮的转动而将储能轮带动,使发条直径由大变小而收紧,把刹车中的能量储存在发条上;或者经拉线直接将车轮轴上的离合片移动与车轮接触,使发条一端随车轮同步转动而将发条收紧,将能量储存起来。利用发条在收紧过程中的反作用力,使车轮的速度降低或将车停止行驶。另一种省力装置是利用人蹬车的力和蹬车时身体移动,经座椅上重力位移,利用重心的移动与脚蹬力的节拍配合形成一个合力,此合力大于单一的蹬力,使骑车的人能非常明显的感觉省力和车速提高;也可将座椅重心移动做的功由拉线经发条储存起来,车爬坡时,去带动离合片移动,使链盘转动来实现省力的。
自动减震的原理是:将充气胎装入减震盒内定位,将减震盒放在车轮与轴之间或放在车轮上或放在轴与车箱(即载重体)之间,利用充气胎内充入的气压,使车轮与公路、铁轨、飞机跑道接触产生的震动给缓解和吸收,把充气胎上的气嘴与压缩气源、放气管接通,调节调压阀可根据道路的质量、行驶的车速、载重量的多少去改变充气胎内气压来有效的将道路质量问题带给的震动给缓解、吸收,而不会影响车轮与道路的接触面积,因此车轮既可用超高压轮胎或不充气的轮胎与地面接触或火车上的铁车轮与钢轨接触来减少车轮与道路的磨擦力,而大大提高车速,降低消耗,而减少震动的全新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义伦,未经余义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144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