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元件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98223872.X 申请日: 1998-04-29
公开(公告)号: CN2337679Y 公开(公告)日: 1999-09-08
发明(设计)人: 张志林 申请(专利权)人: 张志林
主分类号: H01L33/00 分类号: H01L33/00
代理公司: 上海华东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 李兰英
地址: 201800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有机 薄膜 电致发光 元件
【说明书】:

实用新型是一种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元件。适用于各种电器设备,电源的指示灯,符号及字符显示,夜间弱照明,以及各种屏幕显示等,特别适用计算机及微型电脑屏幕的显示。

已有技术:

1.C.W.Tang等人(参见Appl.Phys.Lett.,1987,51,913)提出一种具有高亮度和高效率的多层结构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元件,它基本结构是在透明导电电极层2与背电极层9之间夹有空穴传输层5,(一般为苯胺的衍生物)和一层电子传输层6(一般为八羟基奎啉铝Alq3),其中透明导电电极层2大都是氧化铟锡(ITO),背电极层9为低功函数的金属合金如镁银合金,铝、钙等。发光层可以与电子传输层或空穴传输层合二为一。在这种结构中电子由背电极9注入,空穴由透明导电电极层2(ITO)注入,在发光层中复合而发光。

2.J.H.Burroughes等人(参见Narnre,1990,347,539)提出用聚合物制成的多层聚合物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元件。它的基本结构是在透明导电电极层2与背电极层9之间夹有一层聚合物(聚乙烯基苯PPV)层(Pdypheylene vinylene)其透明导电电极层2一般为氧化铟锡(ITO)。背电极层9则为低功函数的钙,其原理也是背电板层9注入电子,由透明导电电极层2注入空穴,从而在聚合物层中复合发光。

上述的元件发光效率都已相当高,但稳定性仍不尽人意,它的存放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均较差,寿命较短,必须要进一步提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克服上述已有技术中发光元件的缺陷,提出一种既具有高的发光效率,同时又能提高元件的存放及工作的稳定性,提高其使用寿命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元件。    

本实用新型的有机薄膜电致发光元件具体结构中包含由密封盖10与透明的基板1构成的密封壳体内,在基板1上一边是透明导电电极层2,另一边是背电极引出电极层3,在透明导电电极层2和背电极引出电极层3之上有前绝缘层4,在前绝缘层4之上是有机空穴传输层5,在有机空穴传输层5之上复盖着有机电子传输层6,在有机电子传输层6之上复盖有后绝缘层7。在后绝缘层7之上有复合结构的背电极层11。背电极层11是由直接复盖在后绝缘层7之上的低功函数层8和复盖于低功函数层8之上的高导电层9构成的复合结构。

密封盖10与基板1的接合处有密封胶层15,在接合处的周围有含干燥剂14的密封胶层13。密封壳体内的空间区12里是惰性气体的,或者是真空的。

上面所说的前绝缘层4是由厚度d4=0.1nm~100nm的宽禁带的无机或者有机的绝缘体或半绝缘体构成的。所说的后绝缘层7也是由厚度d7=0.1nm~100nm的宽禁带的无机或者有机的绝缘体或半绝缘体构成的。所说的无机的绝缘体或半绝缘体是锌Zn、铝Al、硅Si、锂Li、锰Mn、钇Y、钽Ta的氧化物或者氟化物。有机的绝缘体是钛菁化合物等。

上面所说的复合结构的背电极层11,其中直接复盖在后绝缘层7之上的低功函数层8是由厚度d8=2nm~200nm的具有低功函数和稳定性好,不易氧化的低熔合金体构成的。低熔合金是铋Bi、镉Cd、镓Ga、铟In、锰Mn、锡Sn、铅Pb、钽Tb、银Ag等的合金。

背电极层11中,复盖在低功函数层8之上的高导电层9是由厚度d9=50nm~200nm的具有高导电性能和高反射率的金属构成的。此金属是金、或者是银,或者是铝、铜等。

上述的有机空穴传输层5是由三苯胺衍生物(TPD或NPB)构成的。有机电子传输层6由有机材料八羟基奎啉锗体(Alq3或Znq3)构成的。

上述各个膜层均可采用真空蒸发、高频溅射、甩胶等方法制备。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

1.本实用新型在透明导电电极层2和背电极引出电极层3与有机空穴传输层5之间有前绝缘层4,在有机电子传输层6与背电极层11之间有后绝缘层7。在这种具有双层绝缘层的结构中,电子或空穴通过坠穿机制进入到有机层中,这样既可以提高电子和空穴的注入比,也就是提高了发光效率,又可以提高元件的稳定性,延长了元件的寿命。

2.本实用新型的背电极层11是由低功函数层8和高导电层9构成的复合结构。低功函数层8可以提高电子的注入比,并具有稳定的界面状态,再在低功函数层8之上复盖一层具有高稳定性能和高反射率的高导电层9,它大大抑制了黑点的形成和发展,并且减缓了在使用中驱动电压上升的速度。从而,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发光效率,提高了稳定性,而且大大延长了元件的使用寿命。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志林,未经张志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82238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