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豆β-淀粉酶的制备工艺无效
申请号: | 99102506.7 | 申请日: | 1999-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8754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8-07 |
发明(设计)人: | 曾英;王东;季本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9/28 | 分类号: | C12N9/28 |
代理公司: | 云南协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晓青,吴平 |
地址: | 65020***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豆 淀粉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中的β-淀粉酶生产工艺,具体地涉及一种高酶活力大豆β-淀粉酶的制备工艺。
β-淀粉酶是外切型糖化酶,它作用于淀粉时,从α-1,4糖甘键的非还原性末端依次切下麦芽糖单位,水解代谢产物有麦芽糖、麦芽三糖和β-界限糊精。β-淀粉酶主要用于食品工业,如高麦牙糖浆及超高麦芽糖浆的生产。目前,已有技术中,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商品β-淀粉酶耐热性差,而且成本较高。植物中的β-淀粉酶活力高、耐热性好,作用pH范围广,但现有技术中曾经生产过的甘薯β-淀粉酶酶活力极低,品质粗糙,已经淘汰。据谷海先、郭庆文报道的大豆β-淀粉酶制备方法(见谷海先、郭庆文,1997,大豆β-淀粉酶的制备及酶学性质的研究,食品与发酵工业23(6)45-49),包括糊精吸附并酒精沉淀,该方法的酶活力虽然较甘薯β-淀粉酶高,但制备过程耗用大量酒精,必须配套建立酒精回收装置,从而使操作复杂,成本高。迄今为止,由于缺乏相关的工艺技术,高酶活力植物β-淀粉酶仍未实现工业规模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已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耗能较低、生产效率高、更适合工业生产的高酶活力大豆β-淀粉酶制备工艺。进一步提供依据该工艺生产的产品性能好的大豆β-淀粉酶。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大豆β-淀粉酶的制备工艺,包括脱脂豆粉浸提液的超滤浓缩,二次沉淀及沉淀的冻融处理步骤,具体地,脱脂豆粉经缓冲液在30-40℃浸提后,过滤,加入0.2-1.0%的硫酸钠,超滤浓缩,调整浓缩液的pH为3.6-5.0,加入硫酸纳至浓度为24%-31%,过滤或离心收集沉淀,将沉淀置于-10℃至-1℃速冻至冻结态或置于1℃至5℃冷藏10小时以上,取出沉淀,加蒸馏水溶解,过滤或离心收集清液,将上述滤液调至pH为3.6-5.0,加入15%-20%硫酸钠,,过滤或离心收集沉淀,烘干,粉碎过筛。
上述工艺中,超滤浓缩可优选用排阻分子量20K-30K道尔顿的中空纤维柱。
上述工艺中,烘干可优选温度35-40℃。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依据上述工艺生产出的大豆β-淀粉酶。其特性为:最适作用温度为60℃,作用温度范围45-65℃,最适作用pH5.0-6.0,作用pH范围4.0-7.0,不含α-淀粉酶。
本发明的优异效果是基于下述原理得出的:脱脂豆粉经缓冲液浸提后,过滤,向滤液加入0.2-1.0%的硫酸钠,作为蛋白保护剂,用排阻分子量20K道尔顿的中空纤维柱进行超滤浓缩,调整浓缩液的pH为3.6-5.5,进行第一次沉淀,加入硫酸纳至浓度为24%-31%,过滤或离心收集沉淀。此时酶活回收率为85%。将沉淀置于-10℃至-1℃速冻至冻结态或置于1℃至5℃冷藏10小时以上,取出沉淀,加适量蒸馏水解溶,过滤或离心收集清液,弃不溶物。分析不溶物为杂蛋白和淀粉等多糖类物质,因为这些物质具冷沉性,经过深度冷却甚至冷冻后,不再溶解于冷水中,而作为沉淀被去除;经检测,沉淀中仅有极微量的β-淀粉酶活力残留,而这部分沉淀的干重占干酶粉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因此,经过该纯化步骤,酶的比活力提高25%-33%。此时,滤液中β-淀粉酶的比活力已达30Ku/ml(1u即1个酶活力单位,它是指在适宜反应条件下,每小时产生1毫克麦芽糖的酶量),加入一定的保存剂,可作为液体酶直接使用。若要制得酶的干粉,可对溶解清液进行第二次沉淀,即将上述滤液调至pH为3.6-5.0,加入15%-20%硫酸钠,,过滤或离心收集沉淀,于35-40℃烘干后粉碎过筛,得高酶活力大豆β-淀粉酶,色泽浅黄,酶活力高达430Ku/g,总酶活回收率为70%。这些指标均优于用现有技术得到的制品。可见本发明克服了已有技术的上述缺点,提供了一种耗能较低、生产效率高、更适合工业生产的高酶活力大豆β-淀粉酶制备工艺。同时还提供了依据本发明工艺生产的产品性能好的大豆β-淀粉酶。其特性为:最适作用温度为60℃,作用温度范围45-65℃,最适作用pH5.0-6.0,作用pH范围4.0-7.0,不含α-淀粉酶。
下面用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质性内容,但本发明的内容并不局限于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0250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调自旋式中煤洗选装置
- 下一篇:取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