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安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9122074.9 | 申请日: | 1999-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294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5-09 |
发明(设计)人: | 王武生;余涛;封逸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武生;余涛;封逸民 |
主分类号: | B60R21/02 | 分类号: | B60R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吴忠仁 |
地址: | 434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安全装置 | ||
本发明涉及车辆承受或吸收冲击的装置。
车辆,特别是汽车交通事故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此,人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力图把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点。这些措施主要有:给汽车加装保险杠;在司机和乘客前面安装气囊,当汽车发生碰撞时气囊膨胀起缓冲作用,以减少对司、乘人员的伤害;在汽车前安装声纳或微型雷达等测距装置,根据车速和二车之间的距离,当有可能发生碰撞危险时,测距装置发出的测距信号被转化为刹车制动指令,使汽车紧急制动,防止碰撞;在汽车保险杠上安装弹簧等缓冲机构,以减少冲击力。这些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交通事故对人、车的损害,但仍不理想。为此,本发明人于1998年3月23日、12月28日先后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了二项“车辆保险装置”的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申请,其申请号分别为98202568.8和98126176.0号。这两项专利经试验证明车辆在较高的行驶速度下发生碰撞时,其能量吸收管产生塑性变形吸收冲击能量效果较好,从而减少了车身所受的冲击力,避免了车身损坏,保证了人、车的安全。但车辆在中速行驶或低速行驶发生碰撞时,特别是在低速行驶条件下,能量吸收器近于刚体,能量吸收管变形很小,能量吸收器所起的作用较小或不起作用,因而车辆所受的冲击力易使车身和乘员受到损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汽车在各种不同的行驶速度下发生碰撞时,均能有效地保护车辆和乘员安全的汽车安全装置。
本发明汽车安全装置,包括保险杠,能量吸收器,所述能量吸收器由能量传递杆和与其相配合的能量吸收套管组成,所述能量传递杆由相互连成一体的粗杆部分和细杆部分组成,粗杆部分和细杆部分之间的过渡部分为锥台或球台,所述能量吸收套管由与所述粗杆部分相配合的导向支承套和与所述细杆部分相配合的能量吸收管组成,所述锥台或球台的外表面与能量吸收套管内的相对应的锥形或凹弧形内表面相配合,所述能量吸收管具有足够的吸收设定的冲击能量的变形长度,所述能量吸收器包括若干个一级能量吸收器和二级能量吸收器,在所述一级能量吸收器和保险杠之间装有缓冲囊,所述缓冲囊内装有若干个充气罐和液体介质,所述充气罐的体积应占所述缓冲囊内腔的50%-90%,其中1/4~3/4左右的充气罐设有爆破片,并基本均布在所述缓冲囊内,所述一级能量吸收器和缓冲囊通过连接板与车架相连,所述一级能量吸收器的能量传递杆的粗杆部分伸入到所述缓冲囊内,其前端面与所述缓冲囊的内壁之间留有间距,所述二级能量吸收器的两端通过紧固件分别与所述连接板和车架相连,在所述缓冲囊和保险杠之间装有防回弹器,所述防回弹器由带倒刺的钢带和与其相配合的锁定器组成,所述锁定器由止动锁舌、恢复弹簧和压盖组成。
本发明汽车安全装置,其中所述的能量吸收套管是用纯铝制成的。
本发明汽车安全装置,其中所述的能量吸收管的壁厚为2-8mm。
本发明汽车安全装置,其中所述的缓冲囊的外壳是用钢筋骨架塑料或玻璃钢或橡胶制成的。
本发明汽车安全装置,其中所述的缓冲囊上设有爆破片。
本发明汽车安全装置,其中所述的一、二级能量吸收器的轴线基本与该轴线和所述保险杠的交点处的切线相垂直。
本发明汽车安全装置,其中所述的一级能量吸收器为4~16个,所述的二级能量吸收器为2~4个。
本发明汽车安全装置因其是由缓冲囊,一、二级能量吸收器组成的,当汽车低速行驶时,例如在4公里/小时以下发生碰撞时,缓冲囊受挤压变形即可充分吸收碰撞能量,当汽车在中速、高速行驶发生碰撞时,一、二级能量吸收器将逐级参于吸收碰撞能量,故本发明汽车安全装置对碰撞的反应灵敏度高,对低速、中速、高速碰撞都起作用,吸能效果好,对冲击力有很好的缓冲作用,可以有效地保证人、车的安全。
本发明汽车安全装置的其他细节和特点可通过阅读下文结合附图详加描述的实施例即可清楚明了,其中:
图1是本发明汽车安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沿图1A-A线所作的剖视图;
图3是带爆破片的充气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防回弹器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武生;余涛;封逸民,未经王武生;余涛;封逸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1220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轮框与内外轮胎的一体成型方法
- 下一篇:颈椎腰椎骨质增生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