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旋流对撞干燥机无效
申请号: | 99205373.0 | 申请日: | 1999-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2388577Y | 公开(公告)日: | 2000-07-19 |
发明(设计)人: | 李业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6B3/24 | 分类号: | F26B3/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干燥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旋流对撞干燥机,特别是一种将旋流闪蒸干燥和气流对撞干燥结合在一起的干燥设备。
旋流闪蒸干燥机是一种可以干燥粘稠物料的现有技术,已经过多次改进,但当被干燥物料的颗粒不均匀时,仍存在很难得到水分均匀的低水分产品的问题。而且当产品为低水分的小粒度粉末时,存在比较大的粉尘排放污染,必须增加布袋除尘器,来减少粉尘排放。本实用新型提出了气流对撞干燥技术,并与旋流闪蒸干燥组合,可以很好地克服现有旋流闪蒸干燥的缺点,并继承和发扬了旋流闪蒸干燥机可以干燥粘稠物料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有效地干燥高湿粘稠物料的节能干燥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采用旋流闪蒸干燥和气流对撞干燥组合,一级采用旋流闪蒸干燥,二级采用气流对撞干燥,二级干燥后经旋风分离的尾气全部回到一级的旋流干燥器重新利用。其中气流对撞干燥采用经风机加速的两股携带物料的气流在对撞室内相向撞击,可以极大地强化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优点是高效节能。该实用新型的节能效果主要来自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旋流闪蒸干燥器的强烈搅拌和旋流作用,使物料能够和热风充分接触,提高了旋流闪蒸干燥过程的干燥效率;第二是气流对撞干燥过程中,由于物料和气流间的相互撞击,提高了物料和气流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强化了物料和气流间的传热传质,从而提高了干燥过程的干燥效率;最后由于二级废气全部回收利用,显著提高了整套干燥设备的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优点是无污染和粉尘排放。一级旋流闪蒸干燥采用两级旋风除尘设备,由于旋流闪蒸干燥后的物料仍含有一定的水分,比重较大,基本没有粉尘形成,因此两级分离后可以做到无粉尘排放。二级气流对撞干燥由于尾气全部回收,因此也没有粉尘排放和污染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优点是适应性强。可以用于粘稠状、膏状、滤饼状和粉状物料的干燥。干燥后的水分可以降到1%以下。由于干燥时间特别短,该实用新型还可用于热敏性物料的干燥。
本实用新型的最后一个优点是具有粉碎效果,可在干燥后直接得到粉末状的产品。旋流闪蒸干燥器的搅拌器的打击,气流对撞干燥过程中物料间的相互撞击以及二级气流对撞干燥中用来加速携带物料气流的风机叶片,都可以起到对物料的粉碎作用。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旋流对撞干燥机进行说明,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本发明的实施例1主要包括旋流闪蒸干燥器1,喂料装置2,搅拌器3,旋转闪蒸干燥器出口4,旋风分离器5,旋风分离器6,关风器7,风机8,气流对撞干燥器9,进风管10,风机11,对撞室12,对撞室出口13,旋风分离器14,关风器15。实用新型中的喂料装置2为螺旋输送喂料,其喂料速度可通过电机转速来调节。热风沿切线方向进入旋流闪蒸干燥器1后携带物料形成旋流,物料在旋流上升的过程中与热风进行传热传质,完成干燥脱水,质量较小的物料由于离心力小从位于旋流闪蒸干燥器1上端的出口4随气流排出,质量较大的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碰到外壁后落到旋流闪蒸干燥器1的底部,经高速旋转的搅拌器3打碎后重新被旋风携带上升。从旋流干燥器1中排出的物料首先通过一级旋风分离器5分离,分离出来的产品通过关风器7直接喂入二级的气流对撞干燥器9的进风管10。尾气经二级旋风分离器6收集部分一级未被分离出来的物料后直接经风机8排放。
进入气流对撞干燥器9的物料通过风机11加速形成两股携带物料的高速气流,从上下两端喷入垂直布置的对撞室12,在对撞室12内形成对撞,完成干燥过程。为了达到要求的对撞效果,进入对撞室的两股气流必须具有相同的速度,气流速度的最佳值为20-30m/s。对撞室12为两边带锥角的圆柱形,气流从圆锥顶角处的喷嘴中喷出在对撞室内相向撞击,物料在强烈的撞击过程中进行脱水,经过几次撞击后,由位于侧壁上沿对撞器轴线中心位置处的对撞室出口13排出,进入旋风分离器14分离,分离后的尾气直接回到一级旋流闪蒸干燥器1的进气管,由于一级旋流闪蒸干燥器1为负压作业,因此可以将排出的尾气和新鲜的空气一起吸入。旋风分离后的产品经关风器15排出收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20537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