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合成纤维的卷绕方法和装置以及纱线卷装的使用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9801918.6 | 申请日: | 1999-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287538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3-14 |
发明(设计)人: | 山口纯郎;铃木保;西城照章;中嶋弘隆;园山克己;山下一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5H67/048 | 分类号: | B65H67/048;B65H54/3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蔡民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纤维 卷绕 方法 装置 以及 纱线 使用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卷绕合成纤维的方法和装置以及一种纱线卷装的使用方法。
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很高的从筒管到筒管的纱线转移率把纱线围绕着一绕纱筒管进行卷绕的方法,它不需要先在所述的纱线卷装外部绕制一以后要废除的直绕的纱尾包脚纱,以省略除去包脚纱的工作,还涉及一种与所述技术相同的以适当长度来形成纱尾而不使纱尾分裂的技术,另外还涉及一种用来防止纱线卷装的纱线端头从卷装表面滑下的技术,以及一种在使用纱线卷装(例如在织造或纱线加工等)时用来简单地实行纱尾捻接工作的技术。
技术的背景
一般的具有一用来把纱线从一绕纱筒管自动转移到另一绕纱筒管上的机构的卷绕头可参照图1,2和3-7来说明。
图1表示一多根纱线卷绕头的概略前视图。图2是多根纱线卷绕头的概略侧视图。图3-7是按时间顺序来表示一根纱线从一纱线卷装自动转移到一空筒管上的动作过程的概略图。卷绕头1是由以下部件所组成:一个可转动地设置在机器外壳内的转塔板3,两根可旋转地设置在转塔板3内的心轴4,一个设置在其中一根心轴4上方的转移装置5,几个套装在心轴4上的空筒管16,一个当与绕在筒管上的纱线接触时给纱线施以一预定的面压力的接触压辊6,一个设在接触压辊6上方的上部纱线转移机构7,一个设在两根心轴4之间的用来控制从绕制的纱线筒管17转移到空筒管16的纱线途径的纱线途径控制机构8,以及一个设在空筒管16与纱线途径控制机构8之间用来把纱线卷绕在空筒管16上的下部纱线转移机构12。上部纱线转移机构7是由一以横动导纱器的横动方向而移动的用来把纱线在相应的正规横动区外移动到包脚纱位置和纱尾卷绕位置的移动导纱器9,和一个用于这些动作的驱动装置(图中未表示)所组成。纱线途径控制机构8是由一用来控制纱线途径以免当空筒管16在备用位置移向卷绕位置时纱线同空筒管的外周表面相接触,以及一用来把纱线引导到卷绕在满卷装17纱线表面上的包脚纱位置的包脚纱导纱器11所组成。
下部纱线转移机构12是由用来把在纱线移动导纱器9与纱线途径控制导纱器10之间运动的纱线引导到与空筒管的外周表面相接触并按空筒管16的轴向来移动纱线使设在空筒管16上的握持部分23把纱线握住的初始卷绕导纱器13,和用来使初始导纱器13在备用位置与卷绕位置之间移动的执行臂13'(图中未表示)所组成。
当上述的卷绕头用来把纱线从绕制的卷装17转移到空筒管16上时,首先把转塔板3以顺时针方向旋转180°,使那处于卷绕位置的纱线卷装移到备用位置,并把处于备用位置的空筒管移到卷绕位置。
此时如图3所示,纱线途径控制机构8(在图中未表示)的纱线途径导纱器10是与转塔板3(图中未示出)的旋转相连锁地使纱线从横动导纱器(图中未表示)中脱开,并控制和支持纱线途径以免纱线同空筒管的外周表面相接触。
然后,如图4所示,上部纱线转移机构7的移动导纱器9在相应的正规横动区外部承载着纱线,同时纱线途径控制机构8使纱线移向纱线卷装17的纱线表面上的包脚纱位置。
然后如图5所示,下部纱线转移机构12(图中未表示)的初始卷绕导纱器13移动到空筒管16与纱线途径控制机构8之间的空间内,结果由上部纱线转移机构7(图中未表示)的移动导纱器9和下部纱线转移机构8的表面包脚纱导纱器11在纱线途径中所控制的运行中的纱线被初始卷绕导纱器13带入与空筒管16的外周表面相接触,并按空筒管16的轴向而移动,从而被设在空筒管16一侧端部的圆周方向上的纱线握持部分23引入其中并握住,当纱线被握住后,由于满卷装17和空筒管16都是向纱线卷绕方向而转动,所以纱线在绕制的纱线卷装17与空筒管16之间被扯断,于是从纱线卷装17转移到空筒管16上。
然后如图6所示,由于纱线被移动导纱器9引导到空筒管16上的尾纱包脚纱位置,所以从纱线握持部分中出来的纱线被移动到空筒管16的外周表面上,并在预定的卷绕位置上形成尾纱包脚纱。
然后如图7所示,当预定长度的尾纱包脚纱绕完之后,由于纱线移动导纱器9向筒管的对面一端返回,所以纱线在形成其尾纱期间向横动区的中心而移动,并由横动导纱器(图中未表示)所接收而在横动过程中进行卷绕。
如上所述,在根据所示的传统卷绕方法和装置的纱线自动从筒管到筒管的转移中,在纱线转移到空筒管上以后,克服了使纱线移向横动区中心的力而把纱线支持在包脚尾纱位置上的上部纱线转移机构7的移动导纱器9使被空筒管16所握持的纱线直接在移动导纱器9下进行卷绕而无失误地形成包脚尾纱。结果,所形成的包脚尾纱以后仍必须去掉,这是一额外的工作负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98019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