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410223567.5 | 申请日: | 2014-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59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李雁;陈相治;朱丹;罗鸣;戴永胜;潘航;许心影;李永帅;周围;周衍芳;张超;杨茂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1/203 | 分类号: | H01P1/203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马鲁晋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本发明基于可控传输零点的变形切比雪夫滤波器原型,设计出的上下边带传输零点,很好的改善了带外抑制性能。采用集总参数元件实现该结构,最终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尺寸小、紧密性好、通带内插入损耗小和带外抑制度高的新型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宽带 带通滤波器 结构 | ||
【主权项】:
一种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带通滤波器结构整体是一个陶瓷体,周围为金属外壳,金属外壳内部共有五层电介质层,层与层之间均填充陶瓷介质材料;该宽带带通滤波器结构包括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L11]、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L12]、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L21]、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L22]、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L31]、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L32]、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L41]、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L42]、第一电容的上极板[C11]、第一电容的下极板[C12]、第二电容的上极板[C21]、第二电容的下极板[C22]、第三电容的上极板[C31]、第三电容的下极板[C32]、第四电容的上极板[C41]、第四电容的下极板[C42]、耦合极板[P]、第一金属通孔[M1]、第二金属通孔[M2]、第三金属通孔[M3]和第四金属通孔[M4];其中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L11]、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L12]、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L21]、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L22]、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L31]、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L32]、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L41]、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L42]均为单层矩形螺旋线圈结构,第一电容的上极板[C11]、第一电容的下极板[C12]、第二电容的上极板[C21]、第二电容的下极板[C22]、第三电容的上极板[C31]、第三电容的下极板[C32]、第四电容的上极板[C41]、第四电容的下极板[C42]、耦合极板[P]均为单层平板金属结构,第一金属通孔[M1]、第二金属通孔[M2]、第三金属通孔[M3]、第四金属通孔[M4]均为金属导体柱;带通滤波器的信号输入端接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L11],上层线圈[L11]通过第一金属通孔[M1]连接到第一电感的下层线圈[L12]并接地,第一电容的上极板[C11]与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L11]相连接,下极板[C12]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一并联谐振单元;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L22]通过第二金属通孔[M2]连接到第二电感的上层线圈[L21],第二电容的下极板[C22]与第二电感的下层线圈[L22]相连接,上极板[C11]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二并联谐振单元;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L31]通过第三金属通孔[M3]连接到第三电感的下层线圈[L32],第三电容的上极板[C31]与第三电感的上层线圈[L31]相连接,下极板[C32]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三并联谐振单元;第四电感的上层线圈[L41]通过金属通孔[M4]连接到第四电感的下层线圈[L42],第四电容的上极板[C41]与第一电感的上层线圈[L41]相连接,下极板[C42]为输出端接地,上述器件构成第四并联谐振单元。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410223567.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锁机构和具有双锁机构的药柜
- 下一篇:一种全自动卧式液压榨油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