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离子型铱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电聚合分子印迹识别检测可待因的新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919642.6 | 申请日: | 2015-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481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2 |
发明(设计)人: | 许春华;李彤彤;宋启军;宋星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阳光惠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211 | 代理人: | 张勇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离子型铱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与分子印迹识别技术联用快速检测可待因的方法。首次将阳离子交换剂Nafion、多壁碳纳米管与离子型铱配合物制备复合溶液,取适量滴涂在电极表面制得[(bpq‑OCH3)2Ir(dcbpy)]+PF6‑/MWCNT/Nafion电致化学发光修饰电极;再采用电聚合法在该修饰电极上制备分子印迹层。首次实现了基于离子型铱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电聚合分子印迹识别对可待因的检测,灵敏度较高、选择性好,在1.0×10‑11~5.0×10‑9mol·L‑1有很好的线性,线性方程为IECL=11.21log C+127.98,r=0.9962,检出限达到9.23×10‑12mol·L‑1(S/N=3)。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离子 配合 物电致 化学 发光 聚合 分子 印迹 识别 检测 新型 方法 | ||
【主权项】:
1.基于离子型铱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分子印迹识别检测可待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首次用滴涂法将离子型铱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固定到玻碳电极表面,形成离子型铱配合物电致发光固相电极;然后在该电致发光固相电极表面电聚合溶胶凝胶分子印迹液,成膜后将模板分子洗脱,制得离子型铱配合物电致化学发光‑电聚合分子印迹识别传感器,即可检测可待因;所述离子型铱配合物电致发光‑分子印迹识别传感器具体制备步骤如下:(1)在玻碳电极表面滴涂电致发光材料:将Nafion溶液20‑150μL、多壁碳纳米管2‑20mg、离子型铱配合物1.4‑1.8mmol·L‑1按比例加入到500‑1000μL异丙醇中混匀,取2‑5μL以上分散液滴涂于裸玻碳电极表面,直径为4mm,室温干燥一小时,待电极自然晾干,使溶剂挥发掉,在玻碳电极表面形成均一的电致发光材料膜,制得电致发光固相电极;(2)电聚合分子印迹液修饰电极:50‑100μLPTMOS、50‑100μL TEOS、500‑1000μLH2O、900‑1200μL无水乙醇、25‑125μL 1.0×10‑2mol·L‑1HCl组成,超声两小时后加入模板分子1.0×10‑2mol·L‑1可待因溶液20‑120μL,体系pH介于7.5‑8.5,再超声半小时,即得到分子印迹溶胶;然后将制备好的发光电极插入到以上溶胶中,以‑0.8V为聚合电位,扫速50mV·s‑1,聚合20min即可在电极表面成膜;最后再用超纯水洗脱模板分子24‑27h,除去模板分子,制得电致化学发光‑电聚合分子印迹识别传感器。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919642.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在线监测的提取罐
- 下一篇:一种铅酸蓄电池用硫酸钡纯度的测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