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自动双头压接端子插入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11290446.2 | 申请日: | 2017-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89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1 |
发明(设计)人: | 梁铭峰;吴晖辉;方王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鹰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3/05 | 分类号: | H01R43/05;H01R43/052;H01R43/055;H01R43/20 |
代理公司: | 佛山市科顺专利事务所 44250 | 代理人: | 梁红缨 |
地址: | 528305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小黄***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自动双头压接端子插入机,包括活动工作台及固定工作台,活动工作台相对固定工作台可作Y方向的移动;特点是还包括第一及第二搬线机构、第一及第二端子进料装置、选线及剥皮机构、第一及第二剥皮后线芯检测机构、第一及第二端子压着机构、第一及第二端子外观检测机构、第一及第二翻线机构、第一及第二端子插入机构、第一及第二连接器定位机构及第一及第二连接器上料机构、剥皮机构及拉线机构。其优点为:可以将端子与线材自动压接,且可以将压接好的端子线材自动插接到连接器的插孔内,能对剥皮后的线材端部及端子压接在线材端进行质量检测,产品质量稳定。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双头压接 端子 插入 | ||
【主权项】:
一种全自动双头压接端子插入机,包括活动工作台(1)及固定工作台(14),所述活动工作台(1)相对固定工作台(14)可作Y方向的移动;其特征在于:A、还包括第一搬线机构(4)、第一端子进料装置(5)、选线及剥皮机构(6)、第一剥皮后线芯检测机构(7)、第一端子压着机构(8)、第一端子外观检测机构(9)、第一翻线机构(10)、第一端子插入机构(11)、第一连接器定位机构(13)及第一连接器上料机构(12);所述第一端子进料装置(5)、选线及剥皮机构(6)、第一剥皮后线芯检测机构(7)、第一端子压着机构(8)、第一端子外观检测机构(9)、第一翻线机构(10)、第一端子插入机构(11)、第一连接器定位机构(13)及第一连接器上料机构(12)沿X方向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安装在固定工作台(14)上;所述第一搬线机构(4)包括第一夹持手组件、第二夹持手组件及夹持手驱动件,所述第一夹持手组件及第二夹持手组件均设在固定工作台(14)上并可在固定工作台(14)上作X方向移动;所述夹持手驱动件驱动第一夹持手组件及第二夹持手组件同时作X方向移动;所述第一端子进料装置(5)包括端子进料道(56),所述端子进料道(56)用于输送端子;所述选线及剥皮机构(6)包括压线模组(67)、两切刀(631)及两第一剥皮刀(632),所述两切刀(631)将位于其间的线材切断,所述两第一剥皮刀(632)将位于其间的线材端部剥皮;所述第一剥皮后线芯检测机构(7)包括第三夹线气缸(71)、第一相机光源(72)、第一相机(73)及第三线夹(77);所述第三线夹(77)夹住剥皮后的线材端部,所述第一相机(73)对第三线夹(77)上的线材剥皮部位进行拍照检测并显示,所述第三夹线气缸(71)带动第三线夹(77)工作;所述第一端子压着机构(8)包括第一Z向驱动结构(81)、第三支撑座(82)、端子输出料道(83)、第四夹线气缸(84)、压接刀具底模(85)、第四线夹(86)、压接刀具(87)、压接头(88)以及压力传感器(89);所述第三支撑座(82)安装在固定工作台(14)上,所述第一Z向驱动结构(81)、端子输出料道(83)、第四夹线气缸(84)及压接刀具底模(85)均安装在第三支撑座(82)上;所述压接头(88)设在第三支撑座(82)上,第一Z向驱动结构通过压力传感器(89)带动压接头(88)在第三支撑座(82)上作Z向移动,所述压接刀具(87)安装在压接头(88)的下方,压接刀具(87)位于压接刀具底模(85)的正上方,压力传感器(89)用于检测压接头承受的压力并显示;所述压接刀具底模(85)位于端子输出料道(83)中,所述端子进料道(56)的出料口与端子输出料道(83)连通将端子输送到端子输出料道(83)中;所述第四线夹(86)位于压接刀具底模(85)的后面从而夹住线材一端使端子压合在线材该端的剥皮端;所述第四夹线气缸(84)带动第四线夹(86)工作;所述第一夹持手组件依次将经过切刀(631)及第一剥皮刀(632)切断及剥皮的线材一端夹持送入到第三线夹(77)中,所述第一相机(73)检测线材端部剥皮是否合格并拍摄图片,第一夹持手组件又将检测后的线材的该端夹持送入到第四线夹(86),第一夹持手组件在切刀(631)及第一剥皮刀(632)、第三线夹(77)及第四线夹(86)来回循环工作;所述第一端子外观检测机构(9)用于检测端子是否合格的装配在线材的剥皮部位并显示;所述第一翻线机构(10)包括翻线夹(101)、翻线气缸(102)、翻线电机(103)及第五支撑座(104);所述第五支撑座(104)安装在固定工作台(14)上,所述翻线电机(103)安装在第五支撑座(104)上,翻线电机(103)的输出轴转动的设在第五支撑座(104)上,所述翻线气缸(102)带动翻线夹(101)工作用于夹线材,翻线气缸(102)安装在翻线电机(103)的输出轴上从而带动翻线夹(101)作180゜转动;所述第二夹持手组件依次将位于第四线夹(86)上已压合好端子的线材一端送入到第一端子外观检测机构(9),所述第一端子外观检测机构(9)检测端子压合在线材的剥皮部位是否合格,然后第二夹持手组件又将检测后的线材该端送入到翻线夹(101)上,第二夹持手组件在第四线夹(86)及翻线夹(101)循环工作;所述第一端子插入机构(11)包括Z向安装块(111)、第二Z向驱动结构、Y向安装板(113)、第二Y向驱动结构(114)、X向安装板(115)、第三X向驱动结构(116)、第六支撑座(117)、右后半夹气缸(118)、右后半夹(119)、左后半夹(1110)、左后半夹气缸(1111)、前端夹子及前端夹气缸(1114);所述第三X向驱动结构(116)安装在第六支撑座(117)上,所述第二Y向驱动结构安装在X向安装板(115)上,所述X向安装板(115)设在第三X向驱动结构(116)上并受第三X向驱动结构(116)驱动作X向移动;所述Y向安装板(113)设在第二Y向驱动结构上并受Y第二Y向驱动结构驱动作Y向移动;所述第二Z向驱动结构安装在Y向安装板(113)上,所述第二Z向驱动结构带动Z向安装块(111)在Y向安装板(113)上作Z向移动;所述右后半夹气缸(118)、左后半夹气缸(1111)及前端夹气缸(1114)均安装在Z向安装块(111)上,右后半夹气缸(118)带动右后半夹(119)作X向移动,左后半夹气缸(1111)带动左后半夹(1110)作X向移动,使右后半夹(119)及左后半夹(1110)互相配合卡住线材,所述前端夹气缸(1114)带动前端夹子夹线;所述第一连接器定位机构(13)包括翻转电机(131)、Y向推料气缸(132)、Y向推料块(133)、连接器进料道(134)、第七支撑座(136)、X向推料杆(135)、推料杆连接件(137)、推料杆连接弹簧(1371)、X向推料气缸(138)、连接器夹(139)及连接器夹气缸(1310);所述第七支撑座(136)安装在固定工作台(14)上,所述翻转电机(131)、Y向推料气缸(132)及X向推料气缸(138)均安装在第七支撑座(136)上,所述Y向推料块(133)设在第七支撑座(136)的平台上并可作Y向移动,在Y向推料块(133)与第七支撑座(136)的平台之间有连接器入料通道(1331),所述连接器进料道(134)的出料口可与连接器入料通道(1331)的入口连通,连接器入料通道(1331)的出口可与连接器夹(139)的夹口连通;所述X向推料气缸(138)带动推料杆连接件(137)和X向推料杆(135)在第七支撑座(136)作X向移动以将连接器入料通道(1331)中的连接器推入到连接器夹(139)中,所述推料杆连接弹簧(1371)用于调整推料杆在推送不同连接器时的作用力;所述前端夹子与右后半夹(119)及左后半夹(1110)互相配合将翻线夹(101)上经过180゜转动的线材取出,并将取出线材的端部能水平的插入到位于连接器夹(139)中连接器的插孔中;所述连接器夹气缸(1310)带动连接器夹(139)工作,所述翻转电机(131)的输出轴与连接器夹气缸(1310)连接从而带动连接器夹(139)转动;所述第一连接器上料机构(12)包括料斗(121)、振动盘(122)及支撑架(123),所述支撑架(123)安装在固定工作台(14)上,所述振动盘(122)安装在支撑架(123)上,所述料斗(121)安装在振动盘(122)上,所述连接器进料道(134)的入料口与料斗(121)连通;B、还包括第二搬线机构、第二端子进料装置、剥皮机构(2)、第二剥皮后线芯检测机构、第二端子压着机构、第二端子外观检测机构、第二翻线机构、第二端子插入机构、第二连接器定位机构及第二连接器上料机构;所述第二搬线机构、第二端子进料装置、剥皮机构(2)、第二剥皮后线芯检测机构、第二端子压着机构、第二端子外观检测机构、第二翻线机构、第二端子插入机构、第二连接器定位机构及第二连接器上料机构沿X方向从左到右依次排列安装在活动工作台(1)上;所述第二搬线机构的结构与第一搬线机构(4)的结构相同,第二搬线机构与第一搬线机构(4)镜像对称设置,第二搬线机构的结构安装在活动工作台(1)上;所述第二端子进料装置与第一端子进料装置(5)的结构相同,第二端子进料装置与第一端子进料装置(5)镜像对称设置,第二端子进料装置安装在活动工作台(1)上;所述剥皮机构(2)安装在活动工作台(1)上,剥皮机构(2)包括两第二剥皮刀(221),两第二剥皮刀(221)将位于其间的线材的端部剥皮;两第一剥皮刀(632)与两第二剥皮刀(221)对称设置;所述第二剥皮后线芯检测机构的结构与第一剥皮后线芯检测机构(7)的结构相同,第二剥皮后线芯检测机构与第一剥皮后线芯检测机构(7)镜像对称设置,第二剥皮后线芯检测机构安装在活动工作台(1)上;所述第二端子压着机构的结构与第一端子压着机构(8)的结构相同,第二端子压着机构与第一端子压着机构(8)镜像对称设置,第二端子压着机构安装在活动工作台(1)上;所述第二端子外观检测机构的结构与第一端子外观检测机构(9)的结构相同,第二端子外观检测机构与第一端子外观检测机构(9)镜像对称设置,第二端子外观检测机构安装在活动工作台(1)上;所述第二翻线机构的结构与第一翻线机构(10)的结构相同,第二翻线机构与第一翻线机构(10)镜像对称设置,第二翻线机构安装在活动工作台(1)上;所述第二端子插入机构的结构与第一端子插入机构(11)的结构相同,第二端子插入机构与第一端子插入机构(11)镜像对称设置,第二端子插入机构安装在活动工作台(1)上;所述第二连接器定位机构的结构与第一连接器定位机构(13)的结构相同,第二连接器定位机构与第一连接器定位机构(13)镜像对称设置,第二连接器定位机构安装在活动工作台(1)上;所述第二连接器上料机构的结构与第一连接器上料机构(12)的结构相同,第二连接器上料机构与第一连接器上料机构(12)镜像对称设置,第二连接器上料机构安装在活动工作台(1)上;C、还包括拉线机构(3);所述拉线机构(3)包括导向板(31)、导向滑块(32)、第三X向驱动结构(33)、第一线夹(34)、第一夹线气缸(35)及第一支撑座(36)及第一导轨(38);所述第一支撑座(36)安装在固定工作台(14)上,所述导向板(31)安装在第一支撑座(36)上,且导向板(31)Y向跨在固定工作台(14)与活动工作台(1)之间,所述第一导轨(38)安装在导向板(31)侧面,所述第三X向驱动结构(33)带动导向滑块(32)在第一导轨(38)上沿Y向移动,所述第一夹线气缸(35)安装在导向滑块(32)上,第一夹线气缸(35)带动第一线夹(34)工作,在第三X向驱动结构(33)的驱动下,所述第一线夹(34)将压线模组出来的线材端部拉到第二剥皮刀(221)处剥皮。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鹰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鹰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1290446.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